“以前總覺得生活沒盼頭,現在每周復盤、寫周記,記錄自己一點點的改變,連警官都說我眼里有光了。”近日,在云南省第四監獄“向陽花工作室”的團體輔導課上,罪犯王某分享道。
今年初,云南省第四監獄“向陽花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監獄干警秉持“向陽而生,心向光明”的理念,聚焦“心理調適解心結”這一教育改造工作重點,幫助罪犯從“心”出發、積極改造。
回應迫切的心理需求
“許多罪犯走上犯罪道路,背后往往存在心理創傷:可能是童年忽視、家庭破裂的傷痕,也可能是長期壓抑后的失控……”教育改造科科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谷先在交流會上說道,“這些‘心結’若不解開,即便刑滿釋放,也可能因情緒管理或社交問題再次陷入困境。”
要“管得住”,更要“改得好”。這是監獄工作的要求,也是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深層期待,“向陽花工作室”由此應運而生。
以專業和溫度重塑希望
工作室的墻上,“每一次傾訴都是成長”、“慢慢來,你已經很棒了”等標語傳遞著暖意。這里設有沙盤、繪畫工具等設備,并由擅長法律和心理專業的干警開展教育工作。
罪犯張某,因入監初難以適應改造生活,常與人沖突,深夜用拳頭砸墻,反復念叨“活著沒意思”。
“他那時充滿抵觸,很難溝通。”責任干警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一次個體咨詢中。咨詢師沒有急于批評,而是遞上一杯溫水:“你說‘活著沒意思’,能和我聊聊,這種‘沒意思’具體是什么嗎?”張某愣住了——這是入監后第一次有人認真傾聽他的想法。
隨著咨詢深入,張某逐漸敞開心扉:童年的孤獨、母親的早逝、曾經的校園欺凌……那些被深埋的創傷,在安全的傾訴中被看見。
“原來我不是天生壞,只是太疼了,不知道怎么表達。”他在咨詢記錄中寫道。
三個月后,張某的變化令人欣慰:不再易怒沖動,還給父親寫了入獄來的第一封家書:“爸,我對不起您,但我會好好改造,等我回家。”他的筆記本上也多了這樣一句:“今天,我很平靜,窗臺上的小花被陽光照著,微風徐徐,我覺得一切很美好。”
織密心理支持網絡
云南省第四監獄現有174名持證心理咨詢師,并與陜西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等機構建立合作,定期開展教育培訓、交流研討和案例分析。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愛文說:“我們不是‘說教者’,而是‘引導者’。一次團體輔導中,一名罪犯流淚道‘我媽生日快到了,我想給她寫封信,可我怕她不原諒我’。我陪他一起寫,幫他回憶小時候媽媽帶他趕集、玩耍、照顧他的點滴……后來,他媽媽收到信,來參加親情幫教活動,兩人相擁而泣——那一刻,我感受到隔閡正在消融。”
讓“向陽花”開滿高墻內外
除心理疏導工作外,工作室還積極延伸工作,組織宣講團走進校園、社區和企業,開展法治宣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心理輔導等活動,推動社會預防關口前移。
這朵“向陽花”,讓希望開在高墻內外。而在云嶺大地,還有很多監獄干警在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不斷傳遞溫情和力量,期待綻放更多的花兒。
(云南省第四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