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主城區以北,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的院子里,每周三都有一番別樣景象。街道綜治中心牽頭打造“常駐+機動”的“5+N”下沉力量體系。綜治干部、駐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干警、法庭法官組成的“5人常駐團隊”整裝待發,即將到轄區19個村社進行“下沉巡回”,構建起“力量沉下去、問題浮上來、矛盾化解掉”的治理新局面。
采訪團在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郭芷岑攝
7月31日,“央省媒體咸寧政法一線行”采訪團抵達赤壁市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右手窗口上方,“非警務糾紛受理”六個紅色字體簡潔醒目。
將物業停電、鄰里漏水、家庭拌嘴之類的“非警務類矛盾糾紛”分流到綜治中心,促進警務工作聚焦核心,也讓群眾少跑冤枉路。
“以前物業和業主糾紛也打110。”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主任劉林說,中心強化警調聯動,實行非警務類矛盾糾紛分流機制,對非警務類矛盾糾紛,街道綜治中心第一時間介入調解,力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今年上半年,中心共受理非警務糾紛1255起,現場化解1183起,成功率96%以上。“群眾進門三分鐘就能完成登記、分流的流程,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顯著提升了辦事效率。”劉林介紹道。
調解現場。資料圖片
今年初,蓮花塘村兩戶村民因農田灌溉問題積怨三年。高位田灌溉沖刷損毀低位田作物,低位田筑埂阻水又導致高位田雨季內澇,雙方多次協商無果后竟互相毀壞農作物。
矛盾上報后,一場特殊的“田間會診”迅速展開。自規部門的技術員踩著田埂厘清土地權屬邊界,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卷起褲腿測量地勢落差,當場擬定出“分階引流”工程方案。調解員則在水車旁拉起家常,用“同村同族”的溫情軟化對立情緒。
“我們當場簽協議,按比例出材料費改造水渠,互相賠償損失,村里管護公共緩沖帶。”當事村民老張回憶,一周后工程完工,兩家再未紅過臉。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變‘條塊分割’為‘握指成拳’。”劉林介紹道,當前赤馬港正優化非警務警情分流閉環,將綜治中心打造成預警風險的第一哨站。
“矛盾化解在一線、方案生成在一線、協議履行在一線。”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工作人員陳鵬說道,這種“5+N”聯動模式讓專業力量直抵矛盾源頭。常駐的“5”類力量提供基礎服務,而“吹哨報到”的“N”專業隊伍,則精準破解了山林土地、建房糾紛等“硬骨頭”。今年以來,這樣的“流動說事堂”已開進19個村社,現場化解矛盾127起,點對點攻堅專業糾紛20余起。
赤馬港街道綜治中心宣傳欄。郭芷岑攝
一杯熱茶、兩張凳子,中心人民調解員熊啟祿的“婚姻家庭調解室”就在大廳左側。熊啟祿向記者介紹了一起他曾成功調解過的一例婚姻糾紛。
原來,妻子產后疲憊不堪,丈夫卻疏于分擔甚至惡語相向,兩人抱著嬰兒準備離婚。熊啟祿沒有急于評判對錯。他將夫妻分開,像中醫把脈般開啟“望聞問切”。
問清原委后,他對著丈夫釋明法律中對哺乳期離婚的特殊規定,又向妻子坦言丈夫的職場困境。經過近五小時的“背靠背”疏導,丈夫流下懊悔的淚水,與妻子和好如初,并承諾多分擔產后家庭事務。
“我一年要調解兩百多起糾紛,九成以上是家長里短。”熊啟祿說,他的秘訣是“望聞問切”,先察言觀色,再耐心傾聽,接著換位思考,最后對癥開方。“調解不是和稀泥,是把理說透、把情講通。”
當法官的法槌聲在田間地頭回響,當調解員的家常話消融堅冰,當測繪儀在糾紛地界定下公平的坐標,基層治理便在最貼近大地的位置扎下了根。
赤馬港街道用“下沉巡回”工作法的生動實踐證明,善治的密碼,在于讓專業力量穿透距離阻隔,在于讓群眾少跑腿就能解決煩心事。這,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赤壁市最鮮活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