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追薪在縣城要跑好幾個部門送材料,現在進綜治中心一扇門就能解決。”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砦牙鄉村民牙某侯在縣綜治中心維權專區拿到28萬元工程尾款后稱贊道。這樣的變化,得益于鳳山縣創新推行的勞動維權協同模式,通過資源整合、數據共享、聯合調解等舉措,構建起高效便捷的維權服務體系,讓勞動者維權從“多頭跑”變為“一窗辦”“一站結”。
6月26日上午,牙某侯拿著房屋裝修協議書到縣綜治中心維權專區求助,稱2022年其在思源街道幫韋某某家裝修房子,雙方簽訂了裝修合同,竣工后,韋某某向牙某侯支付了80%的工程款,工程尾款28萬元一直未兌現。雙方多次協商無果,牙某侯只能向綜治中心訴求解決。
維權專區工作人員立即聯合法官、司法行政人員和民警組成調解專班,組織牙某侯和韋某某面對面調解。通過2個小時的調解,雙方達成協議,韋某某同意將余下工程款28萬元一次性付給牙某侯。這是鳳山縣綜治中心通過聯合調解追回農民工工資的一個縮影。
對于復雜勞動爭議,鳳山縣建立聯合調解機制,由綜治中心統籌人社、司法行政、公安等單位組成調解專班,通過集中研判推動糾紛高效化解。今年以來,全縣欠薪案件同比下降32%,勞動糾紛調解成功率提升至85%,群眾滿意度達98%。
今年,鳳山縣針對勞動維權“多頭管理、效率低下、預防不足”的痛點,構建“黨委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治理格局,在縣綜治中心設立200平方米的維權專區,組織法院、人社、信訪等10個部門集中辦公,實現“一扇門受理、一窗通辦”,群眾平均等待時間減少65%。同時組建勞動保障聯合執法隊,推行“一次檢查、全面體檢”,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統一指揮、聯合作戰”閉環機制。今年3月,縣政府分管領導督辦鄉村道路項目,為132名農民工追回被欠工資200.36萬元;4月,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牽頭協調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為77名勞動者追回欠薪216.1萬元。截至目前,該縣通過一體化機制聯動處置勞動爭議56件,平均辦理周期縮短至15天,重復信訪量下降42%。
依托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平臺,鳳山縣建立“1357”快速響應機制:1小時內簽收線索、3小時內聯系當事人、5個工作日內完成調查、7個工作日內反饋結果。同時,建立“三級督辦”制度,對一般線索由維權專區督辦,復雜案件由人社局分管領導督辦,重大案件由縣政府領導掛牌督辦。今年以來,累計接收欠薪線索39條,辦結36條,辦結率達92.3%,為農民工追回工資260余萬元,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該縣還運用“桂薪寶”平臺,對23個在建項目、800余名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實時監管,設置“紅黃藍”三級預警。今年5月,縣婦幼保健院擴建工程因考勤異常觸發藍色預警,網格員及時督促整改,避免15名工人工資延遲支付;6月,林峒水庫項目觸發紅色預警后,多部門48小時內為52名農民工發放工資128萬元。該平臺累計發出預警173次,準確率92%,推動欠薪案件同比下降32%,欠薪金額同比下降45%。
此外,該縣構建勞務維權化解糾紛機制:設立“流動調解室”,組織人員深入企業、工地開展巡回調解,今年以來已上門服務6次,當場化解糾紛5起;創新“預約調解”“速調速結”機制,7日內結案率提升30%。
為實現調解專業化、精準化,鳳山縣綜治中心設立“專門調解室”,組織法律援助工作者每日“坐診”,組建行業調解團隊專攻建筑等領域糾紛。綜治中心調解團隊與法院建立“調訴對接”機制,司法確認平均用時1.5個工作日。
該縣創新“調解+信用”機制,推動糾紛化解。廣西某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鳳山中醫醫院項目拖欠14名工人工資5.5萬元,經司法調解達成分期支付協議后企業二次違約。縣人社局立即啟動信用預警機制,聯合住建部門對企業開展警示約談并督促履約,最終促成企業3日內全額付清欠薪。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鳳山縣通過勞務維權化解糾紛機制化解勞動爭議32件,涉及金額125萬元,調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5%,仲裁結案率達100%,形成“調解不成的快仲裁、仲裁不成的快訴訟、訴訟終結的快執行”的良性循環。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