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的35天,我們天天耗在工地,家里還等著錢用,心里急得像火燒!沒想到這么快就有結果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沙師傅緊攥著調解協議,粗糙的雙手用力握住法官嚴孝琴和調解員常有梅的手——眼中盤踞多日的焦灼,在此刻終于被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悄然融化。
這令人心頭一暖的一幕,正是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聯合城北區綜治中心高效化解12名務工人員窩工損失糾紛的動人終章。沙師傅一行是某河道治理工程項目的工人,本想擼起袖子搶工期、掙份血汗錢歸家,卻被猝不及防的汛期攔住了腳步。工程整整35天無法開工,他們只能在工地苦等。焦急如沙師傅所言:“當初是你們公司通知我們過來干活的,我們這才大老遠趕過來,光交通費就花了不少。結果來了之后一直等著開工,這段時間,買東西吃飯,哪一樣不是自己掏錢?”沙師傅越說越急,一筆筆開銷在心頭煎熬:“我們12個人,要是就這么耗著沒有錢款補償,不就等于白跑一趟嗎?不僅耽誤時間,還倒貼進去這么多錢,這算什么事兒啊!”
然而,勞務公司亦覺委屈:“汛期是不可抗力,我們同樣是受害者。一下拿出這么多錢,公司實在周轉不開。再說了,沒有實際用工,我們如何支付?”雙方各執一詞,從機器靜默的工地爭執到辦公室,始終無法達成一致。
“務工人員的合理訴求不能等,企業的實際困難也得考慮。”接到求助后,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派駐綜治中心的法官嚴孝琴與資深調解員常有梅迅即組成調解小組,一場“法律為骨、情理為肉”的調解攻堅戰就此打響。
嚴孝琴對發包單位及勞務公司負責人耐心釋法:“根據法律規定,因發包方原因導致停工,務工人員的合理窩工損失應當得到補償。你們和甲方的糾紛是另一回事,不能讓務工人員為這事‘埋單’。”
常有梅則另辟蹊徑,以人情為紐帶拉近雙方距離。“師傅們從外地來青海掙份辛苦錢,停工這些天,大家守在工地寸步不離,圖的還不是項目能盡快復工?這份責任心,應該被看見、被尊重。”她轉頭又推心置腹地對勞務公司負責人說:“工人們背后是養家糊口的擔子,千里迢迢的路費,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哪一樣不是沉甸甸的生計成本?把他們懸著的心安頓好了,后續復工大家才更有干勁兒,企業的信譽口碑不也更亮堂嗎?”一番話如春風化雨,讓雙方緊繃的面容逐漸松動。常有梅趁熱打鐵提議:“要不這樣,我們結合行業慣例和企業實際承受能力,把窩工的損失核算清楚,企業也盡快擬定支付方案,如何?”
在法官以法律撐腰和調解員用情理疏導的雙重合力下,雙方終于找到彼此都能承受的平衡點。勞務公司認可窩工事實,同意按標準支付費用,并考慮到務工人員千里迢迢趕來不易,額外給予交通費和伙食補助作為適當補償;務工人員們也體諒企業的現實困境,接受這一解決方式。
嚴孝琴當場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賦予其強制執行力。她深知:“務工人員維權往往怕麻煩、耗不起,我們要充分發揮綜治中心的職能優勢,通過‘法官+調解員’的協同模式,幫他們把問題實實在在地解決好。”
這場糾紛的成功化解并非孤例。近年來,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積極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進程,將專業訴訟服務力量前移下沉至基層治理一線。通過法官輪駐綜治中心,架設起司法服務與群眾需求的“連心橋”,同時緊密聯動各成員單位,匯聚起多元調解的強大合力。從街頭巷尾的鄰里矛盾到企業車間的勞動爭議,從社區樓棟的物業糾紛到田間地頭的摩擦糾葛,“法院+綜治中心”的基層治理新模式,正以其特有的韌性與溫度,在無數關乎生計冷暖的細微之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讓公正看得見、夠得著、暖人心。
今后,西寧市城北區人民法院將繼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更優質的司法服務、更高效的解紛機制,切實扛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