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作為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裕固族自治縣,轄區居住著裕固族、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等21個民族。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紅灣寺鎮首創“一碗奶茶”調解法,將民族團結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通過“以茶為媒、以法為基、以情為橋”的調解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剛柔并濟”定分止爭的新路徑,構建了“家庭和美、鄰里和氣、社區和睦、民族和諧”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這一實踐不僅是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詮釋,更是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創新探索。
以民族文化為紐帶
在茶香浸潤中筑牢調解根基
肅南縣紅灣寺鎮是多民族聚居地,當地各族群眾有“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的生活習慣,茶是他們聊天閑談、交流信息、加深感情的紐帶,基于此,紅灣寺鎮聚力打造“阿勒齊”(裕固語意為“中間人”)調解工作室,調解室墻面懸掛各民族諺語環繞的“和”字標識,以“石榴籽”象征民族團結,將民族團結理念融入調解全過程。在紅灣寺鎮人民調解員隊伍中,雙語調解員占比達30%,他們既懂民族習俗,又通曉政策法規,能夠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解法律條款,增強群眾認同感。調解過程中,調解員以“一碗奶茶”開啟對話,通過“拉家常、順心氣;聽訴求、找癥結;釋法理、促和解”三步工作法,營造輕松氛圍,消解當事人對抗情緒。在裕禾小區房屋漏水糾紛中,網格員邀請矛盾雙方至調解室,以奶茶待客,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鄰關系條款,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最終促成李某與物業公司達成維修費用分攤協議,這種“文化認同+法律規范”的調解模式,使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提升至100%。
以法律法規為準繩
在法治護航中構建調解閉環
紅灣寺鎮將“一碗奶茶”調解法與法治建設深度融合,形成“排查-調解-普法-回訪”的全鏈條機制。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網格員通過排查走訪實時掌握矛盾線索,做到“早發現、早介入”。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嚴格遵循“法理情”融合原則,既講法律條款,又講民族習俗,更講鄰里情誼。在某家屬樓裝修噪音擾民糾紛中,雙語調解員針對正在裝修房子的安奶奶漢語交流困難的問題,用裕固語耐心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并引用裕固族諺語“茶涼了難入口,心涼了難回頭”,及時協調安奶奶和裝修公司調整裝修時間,最終樓上樓下住戶握手言和,既維護了法律權威,又兼顧了鄰里和諧,調解成功后,調解員還通過“奶茶議事日”跟蹤回訪,確保協議落實到位,鄰里更加團結和睦。
以多元共治為支撐
在聯調聯動中提升調解效能
紅灣寺鎮將“一碗奶茶”調解法與“四級七天”調解法深度融合,不斷健全完善“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充分運用共駐共建單位資源,形成“網格首調-社區勸調-綜治中心聯調-鄉鎮統調”的四級響應體系。調解隊伍實行“1+6+N”模式,即1名專職調解員牽頭,聯合網格員、法律明白人、社區工作者等6類力量,吸納共駐共建單位、志愿者等N方參與。在綜合市場商住樓防水層出現多處裂縫和變形后,鎮綜治中心立即啟動“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聯動司法所、住建局共同勘驗,最終促成三方達成共同維修方案,實現“案結事了人和”,避免了各族群眾直接接觸產生沖突,受到了居民群眾一致好評。
以民族團結為底色
在情誼交融中激發調解活力
“一碗奶茶”調解法實施以來,紅灣寺鎮累計化解矛盾糾紛600余起,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其中涉及少數民族群眾的糾紛占比達40%,均實現“零反復、零上訪”。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更促進了民族團結。在雙語調解員的調解下,正在裝修的安某和鄰居杜某握手言和,并互贈民族特色擺件,成為鄰里和諧的典范。此外,“阿勒齊”調解工作室作為民族團結教育陣地,通過“石榴籽”課堂、“賽罕梅朵”志愿服務等活動,傳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促進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碗奶茶”調解法既是居民群眾的“暖心茶”,也是基層治理的“定心丸”,更是民族團結的“連心橋”,紅灣寺鎮通過以茶為媒,消解對抗情緒;以法為綱,厘清責任邊界;以聯為策,整合治理資源,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層治理之路,讓公平正義既有法治的嚴謹尺度,更顯民族團結的溫暖底色。下一步,紅灣寺鎮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深化“一碗奶茶”調解法,以“阿勒齊”調解工作室為圓心,以“賽罕梅朵”志愿服務隊、專職網格員、法律明白人、社區工作者、下沉干部、共駐共建單位等多元力量為半徑,繪就民族團結最大“同心圓”,為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紅灣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