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禁毒宣傳月活動現場,學生們展示自己創作的禁毒宣傳年畫
在巴渝大地的東北部,有一座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千年古邑——重慶梁平。這里不僅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更孕育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木版年畫。這是明嘉靖年間誕生的藝術瑰寶,歷經500年歲月洗禮,如今正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鮮艷的年畫色彩中流淌著法治的基因,傳統的雕版技藝里鐫刻著守護的誓言。
“良法守望”:為孩子們點亮法治明燈
2024年春節前夕,梁平區實驗小學的年畫作坊里,10歲的留守兒童小雨(化名)正專注地為手中的年畫人物“開臉”。在她筆下,傳統門神秦叔寶手持的不是鋼鞭,而是一本鮮紅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是‘法治門神’,專門保護小朋友的!”小雨驕傲地向記者展示她的作品。指導老師莫紹萍——這位首次將法治元素融入木版年畫的非遺傳承人笑著解釋道:“點睛描眉時,我們都會告訴孩子,這既是為年畫人物賦予生命,也是為你們的未來點亮法治明燈。”
這樣的場景,正是梁平區打造“良法守望”品牌的生動縮影。面對全區4000多名留守兒童,當地突破“發傳單、掛橫幅”的傳統普法模式,深挖木版年畫中“懲惡揚善”“守護平安”的文化內核,構建起一套“有溫度、有記憶點”的普法體系。
四維創新:讓法治種子在年畫中生根
“去年我們幫4個孩子解決了監護缺失問題。”梁平區法院政治部主任袁華千撫摸著墻上的年畫日歷,上面印著未成年人保護熱線。
“孩子們設計的《憲法護我成長》年畫,現在成了梁平區司法局普法宣傳手冊的封面。”梁平區實驗小學校長冉崇新翻開一本畫冊,上面滿是稚嫩卻真誠的筆觸。
“‘柚娃’系列網絡安全海報在《中國網信》首發后,被《人民日報》《重慶日報》等媒體轉載,獲中央網信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總結表揚。為此,很多外地學校都表示想要年畫模板。”梁平區委網信辦主任屈剛特別提到。
載體創新:從門神到“法神”的華麗轉身。在梁平區非遺保護中心的創作室里,記者見到一組令人耳目一新的年畫:《受教育權不可奪》中,傳統年畫娃娃懷抱書本昂首挺胸;《招用童工法不容》里,鐘馗怒目圓睜攔下伸向孩子的黑手。這些作品既保留著“紅配綠,看不足”的梁平年畫特色,又通過現代化構圖傳遞法律知識。國家級傳承人徐家輝指著反家庭暴力法主題年畫介紹道:“我們用‘麒麟送子’的經典構圖,但麒麟背上馱的是法律條文,寓意用法治護航成長。”目前,該區已開發3大系列、28幅法治年畫,衍生出文具、雨傘等9類文創產品,其中“法治柚娃”系列筆記本成為全區中小學生的開學禮物。
傳播創新:從墻面到“云端”的立體覆蓋。“各位網友,今天我們要印刷的是網絡安全法主題年畫!”在梁平萬事通直播間里,主播“柚妹”正向3萬網友演示雕版印刷。鏡頭前,油墨滾過“不造謠、不傳謠”的雕版,引發彈幕刷屏:“原來法律可以這么美!”這種“傳統技藝+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成效顯著:改編真實案例的動畫《良法守望——讓柚娃都有家》在全區412塊戶外屏循環播放;普法短劇《我姓姚不信謠》通過車載便民法庭走進偏遠鄉村;11部系列短視頻累計播放量突破200萬次。
體驗創新:從觀察到參與的深度浸潤。在春日的梁平區法治文化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年畫法治課”正在舉行。孩子們輪流操作雕版,印出“校園欺凌要舉報”的圖案;梁平區司法局工作人員則化身“說書人”,用年畫里的故事講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種沉浸式普法已覆蓋全區87所中小學,累計開展活動230場次。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傳承基地的“法治工坊”,在這里,學生們不僅能體驗全套年畫制作流程,還能參與年畫創作。
機制創新: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在川渝相鄰的袁驛鎮,記者見證了跨省協作的溫暖一幕:重慶市梁平區法院與四川省大竹縣法院聯合調解一起留守兒童撫養糾紛后,雙方法官共同送上特制的“跨域守護”年畫。“我們建立了信息共享、聯合普法等6項機制,”法官田安琴指著年畫上的二維碼說,“掃一掃就能連線兩地法律援助中心。”這種聯動模式已拓展至司法、教育、文化等12個部門,并吸納12355名志愿者、花季護航協會等社會力量。在聚奎鎮,由退休教師組成的“年畫普法隊”定期入戶走訪,在他們送上的法治年畫禮包中,總是夾著法律援助聯系卡。
成效數據:用匠心守護綻放的笑顏
翻開梁平區委政法委的工作臺賬,一組數據格外亮眼:
2024年,梁平區涉留守兒童案件同比下降37%,89起糾紛通過“年畫調解室”成功化解;
3名失學兒童在“法治助學年畫”公益項目資助下重返校園;
非遺工坊共接待研學團體112批次,帶動23名青年加入年畫創作隊伍;
“良法守望”經驗被中央網信辦作為優秀案例向全國推廣。
在金帶街道的仁和社區,記者遇到正給奶奶講解年畫的小男孩浩浩。他指著畫上威嚴的“法治門神”說:“這個神仙比孫悟空還厲害,專打欺負小孩的壞人!”老人告訴記者,自從參加年畫普法活動后,原來內向的孫子變得開朗了,“現在天天嚷著要當‘小法匠’”。
專家視角:非遺活態傳承的范式價值
“梁平模式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新思路。”據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文化DNA轉化為現代治理資源,既解決了普法“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又讓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這種創新實踐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政法大學將其納入“基層治理創新案例庫”;文化和旅游部擬將“非遺+普法”列入傳承人研修計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考察后建議推廣至發展中國家。
暮色漸濃,梁平區文化館的燈光依然明亮。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徐楓正在創作新作《向陽而生》:畫中留守兒童們手舉法治年畫,背景是巍峨青山與璀璨星河。“每一筆都承載著守護的承諾。”他說。在這片土地上,木版年畫不再只是窗欞上的裝飾,而成為照亮童年的一束光——它跨越時空,將先人的智慧與今人的擔當,共同鐫刻進孩子們成長的年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