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大幕拉開。作為全國13個試點省份之一的福建,三明市檢察機關以“敢為人先”的姿態勇立潮頭,至今已走過十個年頭。
這項工作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優,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翻開“全國首批行政公益訴訟案”“全省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餐飲具里的民生守護”等內容,或許能夠窺見一條“生態優先、民生為本、機制創新”的公益訴訟三明路徑。
叩響公益保護之門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最初確立的四個法定領域之一。對生態資源是最核心競爭力的三明而言,公益訴訟不僅是護航綠色發展的“法治利劍”,更是守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關鍵抓手。
故事始于2014年的清流縣。當年,清流縣環保局聯合公安制止劉某勝非法焚燒電子垃圾時,查扣了2.8萬余千克危險廢物。但因貯存條件不足,這些危險廢物先后轉移至無資質的養豬場、公司倉庫貯存。
清流縣檢察院就全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提起訴訟
直至2015年,劉某勝案因證據不足被不起訴,危險廢物仍未得到妥善處置。清流縣檢察院敏銳捕捉到公共利益受損的隱患,于2015年12月以公益訴訟人身份向法院提起訴訟,直指環保局“怠于履職”的違法性。
鑒于清流縣環保局在訴訟期間已對劉某勝的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并依法處置危險廢物,清流縣檢察院將訴訟請求變更為確認被告清流縣環保局處置危險廢物的行為違法。2016年3月1日,法院依法作出一審判決,確認被告清流縣環保局處置危險廢物的行為違法。
三元區檢察院依托“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助力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
這起全國首批、全省首例檢察機關勝訴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不僅為全國試點提供了“三明樣本”,更以一場“首戰告捷”的公益訴訟,宣告了檢察機關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決心。
此后,三明公益訴訟的“朋友圈”持續擴大:2016年6月,省檢察院在三明市召開全省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推進會,推廣三明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改革試點經驗,三明檢察成為守護閩中生態的“法治主力軍”。
筑牢生態修復之基
如果說清流縣檢察院辦理的全省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是“行政公益訴訟”的破冰,那么2016年6月,尤溪縣檢察院提起的全省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則標志著檢察機關向危害民生、損害民利領域延伸,實現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全覆蓋的關鍵跨越。
近日,當尤溪縣檢察院檢察官再次踏訪尤溪縣新陽鎮下村林場時,眼前的變化令人感慨。
沙縣區檢察院以公益訴訟助力茶產業綠色發展
“這里曾是新陽鎮最明顯的‘傷疤’,黃土之上滿是黝黑的廢渣,影響美觀甚至是次要的。”檢察官指著遠處的山坡介紹,“當年這些廢渣若滲入土壤,會污染地下水;若遇雨水沖刷,河流也會遭殃。”
2015年4月,尤溪縣公安局、環保局聯合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現場查扣425.95噸熔煉廢渣。經鑒定皆屬于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費用需160萬元。因案情重大,尤溪縣檢察院根據有關管轄規定,將涉案線索移送三明市檢察院審查處理。
永安市檢察院運用檢察監督助推紅蟲養殖污染整治
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三明市檢察院嚴格履行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在公告期滿無異議后,于2016年6月27日向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蘇某和等人承擔危險廢物處置費用,并對受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同年12月,法院判決支持全部訴訟請求,被告不僅支付了160萬元處置費,更承諾對受污染土壤進行生態修復。
這起“全省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三明檢察公益訴訟向民生領域延伸的大門。此后,全市各基層檢察院紛紛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三明檢察率先在全省實現兩級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案件全覆蓋……十年間,全市檢察機關共提起民事公益訴訟230件,真正實現“辦理一案、修復一片、惠及一方”。
織密公共安全之網
當“首例”接連涌現、辦案數量持續增長,如何實現從“量”到“質”的躍升?三明檢察給出的答案是:“機制創新”與“協同共治”。
2018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公益訴訟工作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力支持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據悉,該意見系全省首個由市委、市政府聯合發文支持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的規范性文件。
大田縣檢察院與市場監督管理局、衛生健康局、第三方檢測公司開展公共餐飲具集中消毒專項監督活動
此后多年,《關于建立全市“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消防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的工作意見》等機制相繼落地,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檢察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公益訴訟大格局。
2023年夏,一場由“小餐具”引發的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在三明大地鋪開,正是這一格局的生動注腳。
寧化縣檢察院實地回訪樹齡500余年的古杉樹
該行動源于三明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三明市公共餐飲具衛生管理規定》立法項目調研,報告顯示,集中消毒的公共餐飲具多批次抽檢不合格,自行清洗復用的餐飲具抽檢不合格率同樣居高不下。“餐飲具衛生直接關系‘舌尖安全’,必須管!”三明市檢察院黨組第一時間達成共識。這場“小切口”監督,很快演變為“大民生”工程。
三明市檢察機關上下聯動、一體履職,啟動“公共餐飲具衛生安全專項監督”,構建“市縣聯動、部門協同、區域協作”機制:11個基層檢察院同步開展摸排,市檢察院統一審核線索、制發標準,確保監督無死角;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聽證會,與行政機關召開磋商會,提高法律監督實效;永安市檢察院發現跨區域餐飲具問題后,立即聯動龍巖市連城縣檢察院,關閉不合格消毒場所1家。
泰寧縣檢察院以公益訴訟持續加強老虎際古村落保護
專項監督開展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對24家相關行政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對清洗消毒餐飲具的餐飲服務單位開展檢查1250余家次,查處立案43件,指導完善清洗消毒設施設備109家,規范清洗消毒操作85家。
更令人振奮的是,有力促使三明市投入200余萬元升級改造生產線,探索搭建“互聯網+監管”平臺,安裝104個攝像頭實時監控清洗流程。專項整治后,相關行政機關組織開展“回頭看”,集中消毒餐飲具合格率為95.83%,自行消毒餐飲具合格率96.95%,餐飲具的衛生安全抽檢合格率顯著提升。
明溪縣檢察院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檢察公益訴訟專項工作
十年公益路,三明市檢察機關用行動詮釋了“公共利益代表”的使命擔當。他們深知,每一次立案、每一份建議、每一起勝訴,都是在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加碼”,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添磚”。
“未來,我們將在守護綠水青山、保障民生福祉、促進法治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讓公益訴訟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檢察注腳。”三明市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程鳳娟表示。(彭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