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武警某部隊一線,到湖南株洲基層司法行政的矛盾調解現場,1969年出生的龍華,用35年的職業生涯詮釋“忠誠”,寫下了從戎裝到便裝始終不變的堅守。18年軍旅生涯中,三次警校培訓讓他筑牢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專業根基,1994年更因英勇表現榮立三等功。
2008年,龍華轉業地方,一頭扎進完全陌生的基層司法行政領域。他放下過往榮譽,虛心向資深司法干部求教,把部隊里敢打硬仗、善啃硬骨頭的攻堅勁頭,巧妙融入矛盾調解工作中。
龍華在報亭社區對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
戎裝換便裝:本色不改的基層法治先鋒
在實踐中,他摸索總結出“7種調解技巧”等實用方法,還多次為石峰區近400名調解員授課,培養出不少基層調解骨干。
他常跟大家說:“調解跟部隊攻堅一個理,得有章法、有韌勁才能拿下。”這種把軍事素養與法律專業功底結合的特點,讓他在化解復雜矛盾時,總能拿出獨到辦法,展現出不一樣的優勢。他從街道綜治辦主任到清水塘司法所所長,崗位在變,但軍人的堅毅與擔當從未褪色。
他始終以“為民解憂、為民幫困”為宗旨,在司法行政一線深耕細作。“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全國100名優秀首席法律咨詢專家”“株洲政法英模”等一項項榮譽背后,是他對初心的堅守,株洲日報、《民主與法制時報》等媒體的報道,以及轄區居民口中“百姓身邊的和事佬”的親切稱呼,更印證了他在群眾心中的分量。
龍華助力村民宅基地糾紛調解成功。
工作顯擔當:讓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2022年,“龍華調解工作室”正式組建,“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家門口的矛盾化解”成為他扎根基層的新坐標。在這里,他帶領團隊將“法律惠民、公正司法”的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讓政法干部“零距離”服務群眾的形象深入人心。
2024年夏,57歲的工人趙某在工地施工時不幸離世,承包方與發包方各執一詞,推卸責任。死者家屬于是聚集到施工現場,矛盾一觸即發。
危急時刻,龍華帶著專家團隊第一時間趕到。24小時里,他們馬不停蹄地完成現場勘查,逐條對照《民法典》等法律法規進行細致分析,很快厘清了責任:違規操作的彭某需擔20%責任,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承包方占50%,監管缺位的發包方占30%。
他采用“一事一首席”的專業調解模式,一邊嚴肅告知各方法律責任和可能面臨的后果,一邊從“死者為大”的人情常理出發,耐心勸說大家以妥善處理后事為重。最終,這場劍拔弩張的糾紛在事發當天就達成和解,不僅避免了沖突升級,更讓人們看到了基層法治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高效與溫度。
多年來,龍華主持調處各類矛盾糾紛961件,其中重大糾紛122件,每一起案件都凝聚著他的專業與耐心。此外,他還為風險防控和信訪積案提供61份專業法律意見書,用精準的法律判斷筑牢基層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線。
普法惠民路:讓法治之光照亮尋常巷陌
“法治的根基在基層,更在群眾心里。”這是龍華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株洲市首席法律咨詢專家,他依托“龍華調解工作室”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站”,把普法惠民當成畢生事業。
截至目前,他義務開展普法講座219場,內容涵蓋防范電信詐騙、土地流轉、婚姻家庭等民生熱點;免費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1568件次,代寫遺囑、訴訟文書等法律文書132件次。在清水塘街道的小廣場上,在社區的活動室里,總能看到他用通俗語言解讀法律條文的身影。
“寫借條可得把還款日和利息標明白嘍!”清水塘街道的小廣場上,龍華總愛用這樣接地氣的話拉開普法課的序幕。僅2024年,他就組織了9場普法講座,為巡特警、調解員和居民們上課,聽眾近3000人。
給沈家灣社區的孩子們講法時,他專挑“過馬路安全”“暑假游泳防溺水”“小心用電用火”這些日常安全話題,把法條融進一個個小故事里,讓孩子們聽得懂、記得住,真遇到事還能用上。
在“法學會基層服務工作站”,他更像個“坐堂醫生”——每年接下120多件法律咨詢,免費代寫法律文書,大伙兒都把工作站稱為“家門口的法律診所”。有一次,一位老人遭遇金融詐騙,急得沒了主意,龍華耐心地幫他收集證據,教他怎么依法把錢追回來。老人攥著他的手,眼眶紅紅的:“您讓我實實在在摸到了法律的暖乎勁兒。”
歲月流轉,初心如磐。從橄欖綠到司法藍,變的是制服顏色,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赤誠。35年間,龍華用腳步丈量基層法治的每一寸土地,用專業化解千家愁、溫暖萬人心。如今,“龍華調解工作室”的牌子愈發鮮亮,他播撒的法治種子已在社區院落抽枝展葉。而他依然帶著軍人的執著與法律人的嚴謹,繼續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線、普法宣傳的最前沿耕耘——因為他始終堅信,守護好群眾身邊的公平正義,就是對“忠誠”二字最生動的詮釋,也是基層法治工作者最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