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關刀鎮綜治中心通過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公安、司法行政、人民調解等多方力量,下沉服務重心,成為當地群眾信賴的“解憂站”。
跨省聯動:200公里奔波化“心結”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跑了這么遠的路,幫我解開了這個心結。”近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的調解室里,村民吳某緊緊握住關刀鎮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的手,眼眶濕潤。
這起糾紛源于一段跨省情感糾葛。4月下旬,湖南男子曹某報警稱,與關刀鎮村民吳某麗同居分手后,要求對方補償同居期間花費的9萬余元,甚至揚言若不補償將采取極端行為。
接訴后,關刀鎮綜治中心立即啟動“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聯合派出所、司法所及村干部組建聯合調解組。調查發現,雙方雖有補償意愿,但對金額爭議激烈。4月26日,曹某從湖南驅車至關刀鎮楊田村找吳某麗理論,卻因對方在武漢務工未果,情緒愈發激動。
為防事態升級,調解組創新采用“現場+遠程”模式:一面拉家常式勸導曹某,闡明法律利害,寬心等待;一面電話聯系吳某麗,說服其“五一”假期返家配合。
5月3日,鎮分管政法工作的聶章輝帶隊驅車200余公里,赴曹某戶籍地湖南澧縣小渡口鎮,聯合當地派出所開展調解。調解員引導雙方“曬賬單、擺證據、釋法條”,厘清共同生活期間的財務分配。最終,雙方簽下協議、當場兌付補償款,一場可能引發極端事件的糾紛就此平息。
利益僵局:協同調解破“商怨”
“如果不是綜治中心出手調解,這個養豬場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再正常生產。”關刀鎮某村合作社負責人黃某感慨道。
黃某與老鄉葛某合辦生豬養殖場,初期合作順暢,后因市場波動、分紅比例等問題反目,導致項目停工、雙方陷入債務困局。在一籌莫展之際,黃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綜治中心時,神情凝重、面容憔悴。
“這事走法律途徑耗時久,不如調解破僵局。”聶章輝當即牽頭,聯合經發辦、司法所組建專業調解專班。經發辦梳理合同條款與經濟關系,司法所提供法律指導,調解員多次組織雙方面談,卻因利益預期差距大陷入僵局。
對此,調解組轉變策略,采用“背對背”溝通,聘請專業財務人員介入,逐項厘清合作期間的投入、負債與收益,讓賬目“曬在陽光下”。
僵持是雙輸,和解才是出路。一次次耐心疏導后,雙方態度漸緩,最終達成協議:黃某退還葛某投資款并給予適當補償,葛某承諾不再干擾豬場經營。如今,養殖場已恢復正常生產,昔日伙伴雖不再合作,卻解開了心結。
源頭化解:就業幫扶消“家愁”
“感謝政府幫我找到工作,讓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關刀鎮綜治中心調解室,村民魏某臉上洋溢著感激之情,連連向工作人員道謝。
原來,魏某服刑期間,女方提出離婚并承諾給予補償,但其出獄后補償未落實,且無收入來源,生活無著落,情緒激動地來到綜治中心揚言要報復女方。
接報后,鎮綜治中心立即啟動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組建工作專班開展調處工作。專班采取“三步走”化解方案:一是普法明理,向雙方闡明相關法律規定,明確權利義務;二是心理疏導,安排專業調解員對魏某進行心理干預,緩解其焦慮情緒;三是就業幫扶,在了解到魏某就業困難后,鎮領導主動對接轄區企業,為其落實了穩定工作崗位。
“有了工作就有了希望。”獲得工作機會后,魏某心態發生積極轉變。在后續回訪中,他主動來到綜治中心,不僅認識到自身錯誤,還當場簽訂承諾書,表示要遵紀守法、好好生活。
這些案例,只是關刀鎮綜治中心日常工作的縮影,近三年,關刀鎮依托鎮村綜治中心,嚴格落實“日收集、周研判、月調度”的工作運行機制,排查矛盾糾紛724件,化解715件,化解率超98%,受理12345政務服務熱線工單672條,按時辦結率100%。同時,還嚴格落實回訪制度,確保矛盾不反彈。
“綜治中心就是群眾的‘說理堂’,讓矛盾在基層就地化解。”關刀鎮干部說。如今,這座小樓里的燈光,正溫暖著一方百姓,筑牢著基層平安的基石。(熊麗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