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拿什么守護古城的“根”與“魂”?檢察官這波操作匠心獨運
            時間:2025-07-15 22:04來源:福建法治報責任編輯: 安羽

            福建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擁有曇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壽山石等文化名片,從這里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一批歷史名人。三山兩塔之間,閩都千年文脈更是綿延流淌,古厝祠廟、長橋深巷,承載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與家國情懷。

            福州市檢察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匠心獨運打造“厝續”檢察文化品牌,以檢察力量精心守護城市記憶,讓古厝這一凝固的歷史于新時代重煥蓬勃生機。

            厝韻新生——

            守護家國情懷的精神地標

            福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倉山區,陽歧嚴復故居、林森公館等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名人故居,都曾經歷過一場意義非凡的風貌煥新。

            時間回溯至2023年9月,倉山區檢察院在履職過程中發現,部分文物存在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陽歧嚴復故居的消防設施配套不全,林森公館缺乏無障礙設施,林之夏故居墻體出現開裂現象……


            “林森公館“于1992年被公布為福州市名人故居,200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直觀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關鍵載體,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承辦檢察官表示,該院迅速組建辦案團隊,聯合文物保護專家展開全面細致的排查,最終發現共計11處文物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針對文物保護工作涉及部門眾多、職責交叉復雜的難題,倉山區檢察院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相關部門共同商討應對之策,通過清晰界定職責、明確工作任務,有效凝聚起文物保護工作合力。


            召開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聽證會

            在隨后的短短三個月時間里,檢察機關依法深入開展調查核實,職能梳理,依法向3個監管單位發出檢察建議,推動落實修繕保護等重點工程:陽歧嚴復故居全面更新消防設施,林森公館增設無障礙通道,林之夏故居完成結構性加固。與此同時,全區95處文物保護單位同步制定應急預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專項行動還吸引了20余名志愿者加入,同步開展日常巡查。志愿者林先生感慨道:“能夠參與到這些見證歷史的文物保護工作中,深感責任重大且意義非凡。”、


            掛牌成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聯絡點

            近年來,福州市檢察機關積極探索構建文物長效保護機制,針對文物坍塌破損、消防安全隱患、無障礙設施不規范等問題,通過實施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牽頭辦理系列案件,充分運用公開聽證、圓桌會議等法律監督手段,督促相關部門強化協作、依法履行職責,切實推動名人故居的修繕保護工作,讓人文物華得以更好地傳承延續。

            如今,修繕一新的名人故居不僅重現歷史風貌,轉型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還賦能文旅經濟發展,更成為展示閩都千年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祠光重耀——

            激活歷史文脈的信仰薪火

            在晉安區鼓山風景區,曾有一座墻體斑駁、年久失修的建筑——五賢祠,它作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五賢祠始建于1855年,用以祭祀五位明末福州文人代表和愛國志士。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愛國精神傳承的重要象征。

            歲月流轉,五賢祠幾經興廢,1997年重修后又陷坍塌困境。“文物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如果不對五賢祠進行及時修繕,這座承載愛國精神的古跡或許將逐漸被歷史湮沒。”晉安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吳禎董憂心忡忡。


            檢察官用無人機航拍五賢祠破損情況

            2024年,福州市檢察院運用磋商機制,成功推動職能部門啟動五賢祠修繕工程。此舉不僅完成了建筑本體的搶救性修復,更促成了一個關鍵性成果:協同相關單位制定出臺《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協作配合機制》。

            該機制旨在固化個案經驗,強化部門協作,為系統化解決文物保護難題提供了制度框架。以此為基礎,福州市檢察院在全市范圍內部署專項行動并組織專題研討,推動類案治理,成效顯著。


            檢察官走訪各鄉鎮的古莊寨,了解古文物保護現狀

            在永泰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坂厝的經歷,便凸顯了該機制指導下多部門協同、全鏈條保護的重要性。下坂厝內精美的鎏金鏤雕格扇曾兩度被盜。永泰縣檢察院在辦理該盜竊案時敏銳發現,被盜格扇未進行文物等級鑒定——這不僅影響案件準確定性量刑,更暴露了日常監管中的薄弱環節。

            針對這一監管短板,該院迅速成立“刑事檢察+公益訴訟”跨部門辦案組,一方面,通過刑事手段嚴厲打擊盜竊犯罪,最終促使被告人刑期由7個月改判為3年8個月;另一方面,同步啟動公益訴訟程序,精準督促監管部門依法履職,及時完成文物等級鑒定工作,實現了刑事打擊與公益保護的雙重震懾。同時,跟進追贓,讓被盜文物更快回歸。


            邀請人大代表、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實地調研文物初步整改修復情況

            在五賢祠經驗與下坂厝實踐等系列案件的推動下,福州市檢察機關逐步探索出“檢察監督+協同共治”的工作模式:在辦理涉文物刑案時,同步審查公益訴訟線索,組建跨部門辦案團隊,運用刑事偵查監督、自行補充偵查、刑事抗訴等多種監督手段,加大對盜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通過公益訴訟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全面、有效履行職責,更好地推動文物保護監管和活化利用工作。

            “每一處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福州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強調,福州市檢察機關持續完善“檢察監督+社會共管”模式,全力守護城市文化根脈,使其薪火相傳。自2019年檢察機關開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已成功推動修繕古建筑176處,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53處。

            古橋煥彩——

            筑牢聯通古今的法治坐標

            福州自古因水系發達而津梁密布,素有“閩中橋梁甲天下”的美譽。臺江區閩江畔,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星安橋等七座古橋靜臥河岸,它們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銘刻著記憶與鄉愁,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觀。

            臺江區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專項監督,為這些文化瑰寶構筑保護屏障。檢察官調查發現,星安橋因野生榕樹根系侵入導致橋體變形,面臨崩塌風險,施救迫在眉睫。為此,檢察機關深入開展調查取證,全面、精準地記錄古橋受損狀況,并邀請文物保護專家評估確認危害程度。隨后,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區相關監管部門履職盡責。


            星安橋修繕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

            針對星安橋西側欄板斷裂加劇及“保橋還是保樹”的爭議,檢察機關組織10余場專家論證會,匯集專業智慧,最終形成科學保護方案。當整改效果未達預期時,臺江區檢察院又果斷依法提起全市首例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有效推動文物保護部門加快修繕進程,彰顯法律監督剛性。

            如今,星安橋修繕工程早已告竣,侵入橋體的榕樹得到科學移栽,往昔危橋已融入街區,煥發新生,成為一道連接古今的風景線。


            檢察官到文物保護單位走訪調查

            星安橋個案的依法保護,為處理類似案例提供了工作啟發。實踐中,植被入侵、違規建設等威脅古橋安全的問題并非孤例,其根源往往在于文物本體保護范圍與周邊環境管理的權責界定不清、標準模糊。

            為從源頭上預防此類風險,福州市檢察機關積極延伸監督觸角,協同審判機關深入調研論證,推動制定出臺《福州市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本體范圍及周邊環境綠化管理工作導則》,明確不可移動文物本體保護范圍周邊環境綠化工作要求,有效堵塞管理漏洞,為包括古橋在內的各級文物的協同治理與長效管護提供制度保障。


            邀請文保專家參與論證座談會

            從名人故居的精細修繕到古橋古厝的系統治理,福州市檢察機關以“厝續”檢察文化品牌為支點,充分發揮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推動從“文物保護”到“文脈傳承”的價值升華。

            當陽歧嚴復故居成為文化交流平臺,當五賢祠重現雅韻,當古橋群落融入城市文旅版圖,這些歷史遺存正以法治為基,在新時代續寫閩都文化的生生不息,成為司法之力守護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注腳。(王思琦 林珊 黃靜如)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hdzq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