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標記著“青西三鎮”巡回審判點位圖,一份匯集示范區環境資源智庫專家的名錄圖,一張標注著古橋、水系、生態保護紅線的“古鎮共生保護圖”。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青浦區人民法院)的這三幅圖,生動地勾勒出坐落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下文簡稱示范區)核心區的人民法院,如何通過發揮人民法庭作用、司法創新實踐守護古鎮的歷史傳承與綠色發展之路。
點位圖中的守護:
巡回審判深入“古鎮肌理”
“水鄉法官”攜卷下鄉、就地辦案
天剛蒙蒙亮,練塘古鎮的石板路上腳步聲匆匆。青浦區人民法院朱家角人民法庭的法官和書記員正趕往一座老宅。屋主丁大叔拿著發黃的房契,急得直跺腳:“隔壁改建天溝時把我家的房梁和洋瓦給弄壞了!這可是我家祖屋?。 ?/p>
看似是鄰里間財產糾紛,實則關系著古鎮風貌完整性。
雙方為損害因果關系和修復方案爭執不休,法官決定暫時休庭,與調解員、建筑修復專家奔赴現場查勘。
在使用激光測距儀精準掃描裂縫、無人機航拍構建損傷模型后,專家解釋道:“老宅修繕并非簡單的‘修舊如舊’。榫卯修復必須沿用古法工藝,才能保住這風貌?!?/p>
法官就古鎮建筑保護調查走訪
趁著村民們圍觀,法官一邊分發著《古鎮保護與水環境保護常見法律風險指引》,一邊普法道:“修繕老房子,不光是為了維護歷史風貌,也是在保護古鎮地下水域和周邊生態環境。”最終,在法官和調解員主持下,雙方達成協議:施工方當場支付賠償款,丁大叔聘請專業團隊采用傳統工藝修復老宅。
朱家角鎮小蓮湖邊,一場關于非法毒魚的巡回審判正在進行。
法官踩著濕滑的石階走到水邊,漁政工作人員拎著剛沒收的裝有溴氯菊酯的瓶子。水產專家蹲下身,小心撥開水草,深深地嘆了口氣:“毒魚、電魚這類非法捕撈方式造成附近魚蝦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壞水域的生態平衡,恢復起來得兩三年?!?/p>
法官前往朱家角鎮綜治中心處設立的“睦鄰微法庭”巡回調解
在綜合考量被告人自愿支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用于購買魚苗增殖放流的情節后,法官現場宣判:被告人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并沒收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
閉庭后,法官指著收繳的工具道:“非法捕魚方式,威脅自身生命安全、破壞水域生態的同時,也將影響水鄉百姓的生計?!?/p>
二十里外的金澤鎮淀山湖畔,氣氛凝重。某企業超標排放水污染物流入附近的水源保護區,直接威脅著古鎮百姓飲水安全。面對白紙黑字的超標水質檢測報告,原本態度強硬的當事人低下了頭,涉事企業與環保部門達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青浦區人民法院依法對該賠償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
很快,隨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到位,一塊嶄新的水源保護警示牌立在了湖邊,豎起了一道“保護紅線”。這不僅是生態紅線,更是保障古鎮居民飲水安全、維系水鄉特色產業的生命線。
以朱家角、練塘、金澤為代表的水鄉古鎮群落位于青浦西側,與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接壤,水道縱橫,河網密布,水面率超28%,形成獨特的水鄉生態與文化空間。青浦區人民法院立足水源保護與文化傳承,在青西三鎮設立9處巡回審判點,為“古鎮生命共同體”注入司法守護力量。
“老宅、清水、魚蝦蟹,法律一樣一樣護得牢,我們水鄉的日子才安穩、有盼頭!”青西村民質樸的話語道出了民心所向,也點明了古鎮保護的深層價值——物質、生態、社會福祉的和諧統一。
共生圖下的協同:
破界建圈共筑“守護網”
2023年以來,青浦區人民法院持續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實現巡回審判家門口解紛,開展68次巡回審判,深入轄區街鎮綜治中心、矛調中心提供法律咨詢服務245次,涉及人數1029人次,通過“三進機制”調解案件216件。案子一個個解決了,效果立竿見影。然而,賦予古鎮長久生命力需超越個案思維。
長三角地區古鎮星羅棋布,河湖相通,山水相連。流動的水、擴散的空氣、相連的地塊……污染物以此為載體,迅速蔓延,極易造成整個地理單元的環境污染,但受損環境的修復工作卻被限制在行政區劃的壁壘里。
古鎮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一體保護,既要“破界”,也要“建圈”。
聚焦古鎮“自然—文化—社會”復合特性,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善縣三地人民法院凝聚共識,于2024年12月聯合發布《示范區歷史名鎮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書及八項司法舉措》,內容涵蓋監督履職、協同修復、共建智庫等。隨后,“示范區古鎮消費糾紛巡回審判工作站”、古鎮保護跨域研討活動、“朱家角古鎮保護辦法(草案)”等工作舉措相繼落地,共同筑牢古鎮“活態傳承”司法保障。
古鎮保護的長遠發展,根植于優美的自然生態。面對示范區環境資源案件裁判標準不一、責任認定難、執行協作不暢等系統性問題,三地法院聯合提出“示范區一號司法建議”(??點擊查看詳情)——《關于聯合設立示范區生態環境司法協同保護基地的司法建議書》,建議設立總基地、建立協作機制、拓展功能、融入宣傳展示,確保綠判決決落地見效。
2024年12月,“示范區生態環境司法協同保護基地”揭牌,基地首個項目——稻田排水凈化項目在?;鶟O田投運。該項目通過司法修復資金配置折流凈化裝置,顯著降低氮磷含量,既為古鎮河網“減負”,又破解尾水治理難題。示范區三地法院通過資源共享、創新治理模式,有效打破外部壁壘和內部堵點,以司法協同共護水鄉生態效益與古鎮特色經濟發展。
名錄圖里的智慧:
專家智庫匯聚“長遠策”
保護千年古鎮是個精細活、長遠活,需要更深的思考和更多人的智慧。在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的推動下,古鎮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司法守護邁向了更深層次的智力融合與協同創新。
2025年6月5日,第5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示范區三地人民法院聯合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司法修復白皮書及典型案例》(??點擊查看詳情),系統總結實踐與挑戰,精選9個覆蓋水源治理、非法捕撈追責、共建生態修復基地等核心議題的鮮活案事例,提供了寶貴的示范區水鄉環境資源保護經驗與范本。
同時,匯聚了來自示范區三地環境科學、生態工程、損害鑒定、自然資源管理、環境法學等關鍵領域專家學者的“示范區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智庫”正式設立。在智庫首場“古鎮保護與生態修復協同”的開放式研討會上,智慧火花在真知灼見中迸發。
“在古鎮核心區外科學構建‘生態鑲嵌點’,如小微濕地、本土植物群落,提升古鎮生態韌性,為傳統建筑營造更友好微氣候?!?/p>
“精準鎖定古鎮河道污染源,環境DNA技術遠勝傳統,當務之急是制定符合江南水鄉的損害量化標準?!?/p>
“破解修復資金‘碎片化’,可設立‘示范區生態修復專項信托基金’,引入第三方獨立監督與公眾監督平臺,確保資金透明高效、工程科學規范,防止‘一判了之、修復落空’?!?/p>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就古鎮生態保護和“為河湖留出生態呼吸間隙”的迫切性等問題,與三地法官形成共識。而法官案頭12份協同化解糾紛的卷宗,正是這些前沿思考與基層實踐在古鎮共生保護中深度融合的最佳例證。
2023年以來,青浦區人民法院立足示范區法治建設排頭兵定位,依托生態綠色底色,聚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以共建優質法治化營商環境為目標,深化各領域協作,形成“一案一策”治理模式,成功化解涉古鎮建筑保護、水源糾紛、禁漁護生、旅游開發與生態文化平衡等融合性案件41件。通過實踐創新,推動構建“文化生態風險評估+精準法律指引+多元協同處置”長效機制,促使涉古鎮保護的綜合性糾紛量下降28%;依托巡回審判點位圖、智庫專家名錄圖、古鎮共生保護圖,建立示范區古鎮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一體保護協作網,為守護古鎮歷史風貌、保障生命之源、維系生態基底提供了堅實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