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城資源豐富,經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歷代長城總長有1400余公里,歷經戰國至明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記憶。
2024年10月18日,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全線貫通。其中,長城一號旅游公路貫穿大同、朔州、忻州三個地級市,形成一條環線。旅游公路在打通縣域經濟主動脈的同時,也讓山西長城進一步“出圈”。
新時代,長城保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意義。山西省公安機關持續豐富“晉善警美”品牌內涵,“像守護家園一樣守護好長城”,為長城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時,為“長城+文旅”“長城+鄉村振興”貢獻公安力量,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答卷上增添了鮮活的時代注腳。
古老的邊塞文明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長城蘊含的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的精神也在三晉大地被續寫。5月上旬,《人民公安》雜志記者先后走進忻州、朔州、大同,探訪長城沿線公安機關的忠誠守護故事。
代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民警輔警在雁門關巡邏。
當代“守關人”
7.01萬人次,這是山西·文旅云發布的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雁門關景區接待游客的數量。
2萬步,這是忻州市代縣公安局雁門關派出所所長施素娟在景區每天步巡的步數。
5月6日,記者走進雁門關,巍峨的關城城墻裹挾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瞬間撲入眼簾。一眼千年。
“守護好這份文化遺產,是雁門關派出所的重要職責。”施素娟對記者說。為應對“五一”期間的大客流,雁門關派出所增派警力,加強巡邏防控,疏導游客、維護秩序,排查安全隱患。
“我們還利用警務室的視頻監控系統,實時掌握景區動態,快速處置突發事件,確保文物和游客安全。”施素娟介紹。
代縣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400余處文物古跡,包括長城雁門關段在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
為提高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近年來,代縣公安機關利用廣播、大屏幕以及新媒體平臺,廣泛宣傳保護長城的意義和相關知識,提高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老牛灣——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
2021年,《山西省長城保護辦法》《忻州市長城保護條例》出臺;2022年,《大同市長城保護條例》實施;2024年,《朔州市長城及古堡保護條例》施行,這些法規不僅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長城保護意識,也為山西長城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代縣公安局積極落實長城保護條例辦法,聯合文旅部門建立“公安+文旅”協作機制。雙方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享文物分布、安全隱患等信息,形成“信息互通、問題共商、工作聯動”格局,推動文物保護從“單一監管”向“多元共治”轉變。
“我們始終對文物犯罪保持‘零容忍’,依托聯動機制,加強與文物、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執法協作,深入排查文物犯罪線索。”代縣公安局副局長任云峰介紹。2022年2月,代縣上磨坊鄉村民何某在家中搭建彩鋼墻時,私自用鐵鍬損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淳堡堡墻,被村民發現后告知村委干部,何某被依法判處拘役三個月。
宣傳為先、打防結合的舉措有力提升了群眾的長城保護意識,也有效震懾了涉長城違法犯罪。雁門文化研究者劉俊平告訴我們,前些年,有些村民會拿取長城磚塊建民居,有的會挖取長城的土,對長城的保護意識比較缺乏,“現在,長城保護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站在雁門關古老的城墻上,風聲穿過耳畔,仿佛聽到昔日戰馬的嘶鳴和將士的吶喊聲。不遠處,景區里開飯館的張大姐和同伴圍坐聊天,歲月靜好。
長城見證了歷史滄桑,也為當地群眾留下了獨特的文化饋贈。近年來,代縣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走出了一條以文促旅的鄉村振興新路。
張大姐告訴記者,“祖輩當年在這兒戍邊”。她自己以前曾外出打工,但隨著旅游經濟發展,覺得在這里開個小飯店比在外面打工強。“我平時有什么事都會找施所長。”張大姐看著施素娟笑,“這閨女好著咧。”
“在這里守著,心里踏實。”張大姐說,不只守家,也守著這片關城。
“中華三關”除了雁門關,還有偏頭關、寧武關。忻州市偏關縣得名于偏頭關。
右玉縣公安局右衛派出所民警輔警在明長城遺址周邊巡邏。
長城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坐落在偏關縣老牛灣。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正帶隊巡邏的偏關縣公安局萬家寨派出所指導員王靖。
“派出所聯合轄區相關單位,分別成立了長城義警隊和黃河義警隊,常態化開展保護古長城文化遺產、黃河沿線治安巡邏等工作,守護好老牛灣的安全。”王靖介紹。
作為黃河入晉的起點,老牛灣成為長城與黃河的“握手”處,也成就了一派壯麗的峽谷景觀。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全線貫通后,老牛灣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偏關縣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管委會的盧亞麗給記者看了一份“五一”假期旅游大數據分析報告,上面顯示,偏關縣假期游客接待量為3.26萬人。
游人多了,治安情況復雜了,守護長城的責任也更重了。
在偏關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武培廷看來,切實踐行“派出所主防”理念,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打造良好旅游環境,對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通過‘警網融合’、每月召開一次主題警民懇談會、加強相關單位的互聯互通等舉措,全面夯實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保障景區和游客安全。”
按照偏關縣公安局的部署,下轄各派出所以“十打四防四整治”為工作重點,充分發動“長城義警”及治安積極分子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常態化開展巡邏防控、線索摸排等工作,完善防范打擊長效機制。
部門聯動、治安聯防的模式,有效服務了群眾,保護了景區平安。
王靖的家在偏關縣城,離萬家寨派出所38公里,全是山路,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這里比較偏,不少年輕人都待不住,外出尋找工作機會。但是我會留下來。”年輕的王靖對此沒有糾結和猶豫,“來老牛灣的游客越來越多了。我想為這里的村民,想為老牛灣的發展多做些事……”
當年,邊關的風撫慰過戍邊將士的傷痛和鄉愁,也見證了他們守護安寧的榮光。如今,當代“守關人”把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守了下來,也把堅毅、淳樸的精神傳了下去。
右玉縣公安局右衛派出所民警輔警和文保員檢查長城墻體。
警民攜手共治
車行至朔州市右玉縣,微風吹過,路兩邊一排排綠樹上密實的樹葉頻頻點頭,像是在跟我們打招呼。
“這是什么樹?”
“我們當地人叫‘小老楊’,好成活,長得快。”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森林綠化率不足0.3%,到如今全縣林木綠化率達到56%,右玉人民70年堅持不懈造林治沙,創造了“不毛之地”變“塞外綠洲”的奇跡,孕育了右玉精神。
右玉的長城以夯土構筑為主。右玉縣文保局工作人員孫澤青告訴我們,大風會加速長城表面的風化,夾帶沙石的大風會讓長城根基受到侵蝕,“如今生態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風沙吹襲對長城的破壞。”
山陰縣公安局廣武派出所民警巡長城。
右玉縣境內有漢長城7.3公里,明長城80余公里,古堡90座,烽火臺230余座。遠望,墩臺林立、烽燧相望,長城在崇山峻嶺間蜿蜒穿行。
為保護境內珍貴的歷史遺跡,右玉公安加大保護力度,加強日常巡查和監管。
“五一”假期,右玉縣的殺虎口、明三十二長城等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近7萬人。
“大家要文明游覽,不要在長城上留下‘印跡’”“請您看好孩子,不要隨意攀爬,不僅危險還可能傷害文物”……右玉縣公安局右衛派出所民警在殺虎口長城巡邏,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叮囑游客。
為確保長城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右玉縣公安局成立了長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職責分工。“我們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工作計劃和措施,研究解決長城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右玉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韓棟說。
右玉公安常態化組織警力對長城重點區域和段落進行定期巡邏。采用車巡、步巡、無人機巡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巡邏范圍,消除巡邏死角。
同時,與相關部門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與文物、文旅、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信息共享,及時互通長城保護工作中的相關信息,共同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與周邊縣(市、區)公安機關建立協作關系,加強信息交流和執法合作,共同打擊跨區域破壞長城的違法犯罪行為。
“我們還與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公安機關開展區域警務協作,共同保護長城。”韓棟說。
出右玉縣城西北30公里,明三十二長城出現眼前。明清時期,三十二長城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拱衛著中原地區的安寧。
山陰縣公安局廣武派出所民警和長城保護員檢查長城沿線鐵柵欄。
在這里,我們遇見了阿龍,右玉縣的文物保護員。2022年上崗以來,十幾公里的長城巡護成為阿龍的日常,“要仔細查看長城有無自然破壞和人為損壞地方,及時拍照記錄。”阿龍還在網絡平臺開直播,做講解員,宣傳長城知識。
長城分布范圍較廣,活躍在長城沿線的文保員們成為長城保護的有力力量。據了解,目前山西全省已為長城配備了920余名文保員。
孫澤青告訴我們,文保員的招募很嚴格,還要考核,“文保員們都是本地人,都有長城情懷。”
在朔州市山陰縣廣武長城的文保員郝中華心里,“長城就是我的家。”
山陰境內的廣武長城,是古代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見證,具有極高歷史價值。長約5公里的新廣武村至猴兒嶺段長城,是郝中華每天巡查的重點,他的主要工作包括及時阻止游人、村民破壞文物,清理長城周邊的垃圾,對巡查檢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登記上報等。
郝中華也是山陰縣公安局廣武派出所的網格員。
為充分發動群眾力量,按照朔州市公安局的統一部署,山陰縣公安局打造了“1+1+N警網融合”長城社區警務隊,1名社區民警和1名輔警牽頭,融合網格長、網格員、治安積極分子、平安志愿者等力量。
警務隊在做好社區警務工作的同時,壓實文物保護責任,加大對破壞長城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長城附近村民和游客宣傳教育。
“2022年8月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已組建長城社區警務隊120支。”朔州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共治”警務理念在升級巡邏防控模式的同時,極大提升了基層警務效能。2024年,全市派出所接處警情數、立受案數分別同比下降37%和33%。
摩天嶺長城。
一張網一盤棋
5月8日,摩天嶺長城腳下,大同市左云縣公安局管家堡派出所所長田曉東向記者介紹長城保護相關情況,語速很快、條理清晰。小雨中,蜿蜒曲折的摩天嶺長城猶如一條巨龍穿越山嶺,雄渾、壯麗。
左云是座塞北古城,2000年邊塞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古長城、古民居、古堡等歷史文化遺存星羅棋布。
左云縣公安局將縣域內長城段落劃分為若干責任區,由屬地派出所所長擔任“段長”,負責日常巡查和應急響應。
為了提高群眾的長城保護意識,田“段長”反復研究長城保護相關條例規定,并在入戶走訪時向群眾宣講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違反規定將面臨怎樣的法律制裁等。
“以前我不太愛說話,到派出所后,每天和群眾打交道,話明顯多了。”圓臉的所長憨憨地笑著。
隨著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車,“來的人更多了,對長城保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田曉東說。
管家堡派出所民警聯合當地村民,每周至少開展2次徒步巡查,重點檢查長城墻體、烽火臺等建筑是否存在損壞跡象,包括自然侵蝕導致的破損、人為破壞造成的缺口或涂鴉、非法攀爬等情況。
得勝堡明長城遺址。
如今,步巡的民警還有了專業裝備——無人機。“縣局給每個派出所配備了無人機,民警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和破壞行為。我們的飛手都是經過專門培訓的。”田曉東很開心。
配備了熱成像鏡頭和30倍變焦攝像頭的專業無人機在左云長城段落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高空俯瞰,配合地面巡查人員,可以及時發現并勸阻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即使在夜間也能清晰識別破壞長城等異常行為。
“接到破壞長城線索后,派出所必須30分鐘內抵達現場,初步固定證據,拍照、錄像,同步通知文物部門鑒定損失。”左云縣公安局政委李嘉對記者說,如果是輕微違法行為,比如涂鴉等,由派出所直接處理,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縣局刑偵大隊立案偵查。
左云縣公安局還與縣文旅局、文物管理所、鄉鎮政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長城保護問題;建立“長城保護聯盟”,聯合文旅、環保、林業、消防等部門,共享數據資源,協同處理長城周邊違建、采石、火災隱患等問題;制定《長城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明確公安、消防、醫療的救援分工。
管家堡鄉的“長城小鎮”露營基地里,游客悠閑地賞景、散步。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近年來,左云縣積極培育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將長城旅游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能源”。
平安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我們扎實推進派出所‘兩隊一室’改革,推動基層警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增添‘平安砝碼’。”李嘉說。
如果說左云公安是通過網格化管理、科技賦能、部門聯動,織起了一張打防結合的長城保護網,那么,大同新榮公安織網的“利器”則是兩地三警“一盤棋”。
陽高縣公安局龍泉派出所社區民警入戶走訪。
4月30日,在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的得勝堡景區,大同市公安局新榮分局聯合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公安局、呼和浩特鐵路公安處堡子灣站派出所,以“一盤棋”模式集結,開展聯合巡防。
“在得勝堡城墻及明長城遺址西寺段等重點區域,我們通過‘巡防+服務’‘執法+宣傳’的多元舉措織密長城遺址安全網。”新榮分局堡子灣派出所所長張慶宏說,三警聯防還在治安隱患排查、警務機制合作、矛盾糾紛調解等方面起到了明顯作用。
在新榮分局局長張麒看來,長城周邊公安機關開展跨域協作配合,加強信息交流和執法合作,在發揮整體效能,共同保護長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得勝堡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更是民族融合的見證者。明朝隆慶年間,“隆慶合議”的達成,使這里成為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互市的重要場所。
400多年前,這里開啟的“和合”大門護佑了百姓;如今,長城周邊公安機關續寫合作、融合,堅定地護衛一方平安。
天鎮縣公安局逯家灣派出所民警輔警在李二口長城附近踏查。
邊塞小村的新生
大同市陽高縣境內的長城修建于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如縷如煙的歷史烽火中,一代又一代的守邊人保護著長城,守護著一方經濟的繁榮。陽高縣公安民警輔警堅守長城腳下,踐行著使命、擔當著忠誠。
近年來,陽高縣龍泉鎮守口堡村因長城迎來發展機遇。陽高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陳軍高度重視長城保護工作,他叮嚀基層民警們:“長城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守口堡是明清時期大同的互市之一,是萬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卡口。陽高公安機關一定要立足主責主業,抓住長城旅游的大好機遇,助力文旅事業,讓長城綻放新的活力!”
走進守口堡村,“2025陽高縣守口堡‘長城杏韻’文化旅游季”的字樣映入眼簾。
陽高縣有20萬畝杏林,每年春天白色杏花漫山綻放,與守口堡、鎮邊堡等長城文化遺跡相映成趣。
“陽高種植杏樹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杏果是我們的一項特色產業。”守口堡村黨支部書記楊利軍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守口堡村依托8.5公里明長城遺址,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使守口堡村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著數萬游客前來賞花品杏觀長城。
游客如織的背后,是平安穩定的旅游環境。
2024年陽高縣公安局全面推進社區警務工作,龍泉派出所守口堡警務室應運而生。警務室廣泛收集群眾訴求、開展法治宣傳、“零距離”服務群眾。
在陽高縣公安局龍泉派出所守口堡警務室,記者見到了警務室負責民警陳曉崗。他正收拾裝備,準備入戶走訪。
“去年以來,我們對沿長城的村莊進行了無遺漏入戶走訪,組織治安巡邏150余次。”陳曉崗告訴記者,警務室還建立了基層治保組織和巡邏隊,持續開展長城保護的宣傳和巡防工作。
整潔的村莊古樸、寧靜,在古長城的映襯下一派祥和。
村民余阿姨正在做土豆莜面,看到陳曉崗和楊利軍進屋,來不及洗手,就笑著迎了上來。陳曉崗熟絡地和她拉家常,宣講長城保護、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等知識……
離開余阿姨家,三步并兩步,陳曉崗和楊利軍還要繼續走訪幾家村民。
一路走,道路兩旁“杏韻花開,幸福守望”字幅迎風招展。
上世紀60年代,守口堡村的村支書郭威大力開展長城保護宣傳,種植杏樹,帶領村民致富。如今,“人民公仆”的石碑仍屹立村口,向后人講述他的故事。
“我就是一塊普通的長城磚,砌在哪里就守在哪里。”時隔3年多,陽高縣因公犧牲民警康輝說過的話仍舊回響戰友耳邊。當地群眾向我們講述他扎根基層22年,為守護平安奉獻一生的事跡時仍舊會豎起大拇指。
“愿做一塊長城磚,守護一方百姓安”,這是長城腳下的民警們共同的心聲,他們用忠誠續寫著新時代的長城保護故事。
一路前行,來到大同市天鎮縣李二口村,駐足遠眺,李二口長城猶如一條巨龍臥在了山脊之上,守護著山腳下的村莊。
李二口長城分為兩道:一道沿著陰山山脈,向北攀升而上;另一道則沿山腳一路向東延伸,因此被稱為“錯長城”。它也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近年來,天鎮縣依托長城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將李二口打造成山西長城旅游板塊的地標性景區。
5月2日,“長城文脈筑新夢?李二口畔慶五一”文藝演出在天鎮縣李二口村熱鬧上演。天鎮縣公安局民警全程在崗,保障演出平安舉辦。
在天鎮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康永兵眼中,“護航文旅產業發展,公安機關責無旁貸。”
康永兵介紹,天鎮縣公安局以“萬警進萬家,同心筑同安”活動和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將2025年作為全縣公安局的基層基礎提升年,列出8大項工作內容,其中一項就是服務好全縣文旅高質量發展。
為更好保護長城,服務文旅,2024年6月,天鎮縣公安局在李二口長城景區設立李二口警務室。警務室集法律宣傳、巡邏防控、隱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提供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
“我們組建了由村干部、護林員和網格員組成的長城義警隊,以及巡邏防控和應急救援3支隊伍,推出10項便民服務承諾,堅持開展常態化巡防、服務。”天鎮縣公安局逯家灣派出所所長李立廣介紹。
曾經貧窮落后的邊塞小村如今迎來大發展,公安機關致力當好護航員,為文旅產業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來源:山西省公安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