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檢察院的抖音號簡直就是我的互聯網嘴替,太會及時抓住熱點輸出內容了”“巴檢這個賬號教會了我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這些都是網友自發在巴南區檢察院官方新媒體賬號評論區的積極留言,對該院新媒體普法內容稱贊有加。
近年來,巴南區檢察院借力新媒體,積極踐行網上群眾路線,以“講好檢察故事、傳播檢察聲音、展現檢察形象”為導向,以“平民化視角、故事化表達、法治化內核”為路徑,以“自編、自導、自演全鏈條創作”為硬核,聚焦檢察工作重點和群眾關注熱點,主動布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視頻號、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構建起“小視頻”演繹“大普法”普法宣傳格局。該院普法工作持續“出新”更“入心”,取得顯著成效,獲評重慶市“八五”普法中期表現突出的單位,其《小視頻演繹大普法開創普法宣傳工作新格局》普法經驗獲評首屆重慶市政法領域改革十佳范例。
巴南區檢察院檢查官定期開展網絡直播普法活動
精研新媒體普法
實現群眾指尖學法新常態
“推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聯系最緊密的普法,創作老百姓用得著、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讓可愛可親的檢察官形象走進公眾心里。”從巴南區檢察院官方新媒體賬號開通的初衷,到圖文、短視頻的制作與發布,都離不開該院對“群眾之需”的考量。
在內容上,巴南區檢察院以群眾當下的需求為出發點,緊追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緊扣辦案實踐和身邊案例,從電信詐騙、校園霸凌、危險駕駛、長江“十年禁漁”、未成年人保護等時事熱點入手,將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分類總結提煉、拍攝展播,宣傳好闡釋好每一個司法案件背后的深層次法治意義。
在形式上,該院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為主要陣地,寓普法于情景劇、短視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中,把法律話題與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用老百姓聽得懂、看得懂的語言和劇情替代嚴肅單調的官方敘事,入情入理地開展普法宣傳,深入淺出地完成釋法說理,推動“枯燥說教”的法律條文向生動演繹轉變。目前,該院新媒體平臺粉絲量已突破30萬,采用情景再現、真人演繹等呈現方式創作出的普法作品已經覆蓋一百多萬人次,讓檢察普法既“上了云端”又“接了地氣”。
近兩年,該院干警還積極利用晚間流量高峰開設線上直播,向廣大網民普及民法典中的“冷知識”,單場最高吸引10.2萬人在線觀看。為進一步擴大受眾范圍,提升新媒體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該院更特地將新媒體作品生成二維碼并集結成冊,印制《對話印記》法治宣傳手冊、宣傳折頁,免費在各社區、鄉鎮、農村發放,獲得群眾的一致好評,被其稱為“指尖上的檢察院”。
融入社會治理
譜寫基層法治建設新篇章
“借力新媒體普法,我們希望能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巴南區檢察院官方新媒體賬號運營者說道。
“沒想到我在賬號后臺的留言求助,得到了‘秒回’,真的是太感謝你們了,你們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啊!”這是來自巴南區麻柳嘴鎮王東(化名)的一封感謝信。原來,王東家人因劃分征地補償款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他說,自己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留言,沒想到真的得到了回復,并在該院的積極協調下化解了矛盾糾紛。
據介紹,近年來,巴南區檢察院以融入社會治理、服務發展大局為抓手,利用新媒體平臺社交互動強、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等特點,將其作為線上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平臺,成立矛盾糾紛化解小組,干警24小時在線值守,嚴格落實當日限時回復要求。截至目前,已點對點回答市民法律咨詢3萬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近千件,切實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與此同時,為不斷拓寬普法的受眾面,巴南區檢察院充分整合院內普法資源,加強與巴南區委宣傳部、區教委、團區委等部門交流合作,依托圖書館、法治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陣地多角度、多領域開展普法活動,如“巴南區市民法律大講堂”“周末法律故事會”等主題的沙龍普法服務活動目前已開展了百余場次,真正做到把群眾最關心的法律知識送到百姓家門口。
此外,該院爭取并牽頭建成巴南區法治宣傳教育實踐基地,基地以“法平如水、法重如山”為主題,集中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形成過程,人民檢察事業發展的波瀾壯闊、生機勃勃。自2024年1月運行以來,該基地已接待市內外30余批次300余人次參觀學習,成為宣傳法治文化、傳播法治理念、講好法治故事、推進法治建設的又一個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