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如烘爐,馬路如烤箱。仲夏時分的重慶市秀山縣已經酷暑難耐。
距離秀山縣城35公里外的蘭橋鎮一片勃勃生機,作為秀山縣第二大平壩的蘭橋鎮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重鎮,也是茶馬古道必經之地。
渝懷鐵路貫穿境內,一輛列車呼嘯而過。
距離渝懷鐵路百米遠的寨瓦村三道水村民小組一農戶院壩前人聲鼎沸。
“三道龍門陣”調解室設在寨瓦村黨群服務中心
院壩普法
增強村民法律意識
7月22日上午,陽光穿過樹葉,灑在水泥地上,氣溫上升不少。
院壩前,十幾戶村民團團圍坐樹蔭下。有的村民拿著蒲扇,搖了起來;有的村民拿起礦泉水,輕輕地呷了一口;還有的村民正埋頭閱讀普法資料。
普法到院壩
院壩中央站著一位身著白襯衫、戴眼鏡的年輕人,他拿著一疊厚厚的普法宣傳資料,正聚精會神地對村民講解著相關法律知識。
“胎兒尚未出生,父親因車禍不幸身亡,胎兒是否有權繼承父親的遺產?”年輕人叫姚楷,是重慶馳源律師事務所一名律師,他微笑著向村民拋出問題。
旁邊的一位村民響亮地回答道:“能!”
姚楷開心地說:“這個問題回答是正確的。根據民法典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嬰兒的繼承份額。”
說完,他輕輕拭了拭額頭上的汗水。
……
據同行的秀山縣司法局局長劉安武說,參加普法的人員除了律師外,還有司法所、派出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鎮、縣人大代表和德高望重的鄉賢也常常來這里“擺攤”。
以農村院壩會的形式開展法治宣傳,目的是引導村民們樹立“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觀念,也為擺好“三道龍門陣”,化解矛盾糾紛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現場調解
合作雙方冰釋前嫌
11點剛過,太陽炙烤著大地,樹上的蟬兒也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三道水的院壩普法會結束了。
49歲的寨瓦村黨支部書記楊昌軍,皮膚黝黑,身材健碩,留著寸頭,看起來精明能干。只見他站起身,跨過院壩外的小橋,一輛小車停在橋的端頭,他熟練拉開車門,發動汽車徑直駛向蘭橋鎮寨瓦村村民委員會黨群中心。
蘭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槐說,上午11點30分,要在黨群中心利用“三道龍門陣”,調解一起合作糾紛。這起糾紛源自于辣椒基地的兩個年輕合作者,因為互不服氣對方人事安排,以致于水火不容。雙方還揚言,如果調解不好就分道揚鑣。
楊昌軍接過話題說:“經過前面幾次利用‘三道龍門陣’的調解,火候差不多了。今天上午再進行調解一次,估計能有個好的結果。要知道辣椒合作社每年僅勞務支出就有2、300萬元。如果合作社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分崩離析……”
說著,楊昌軍搖搖頭。
汽車沿著渝懷鐵路前行,大約行駛一公里,穿過鐵路橋,經過一片包谷地,穩穩地停在寨瓦村黨群中心門前的碎石子上。
此時位于黨群中心一樓的調解驛站站滿了村民,原本不大的調解室更顯得擁擠。
30歲的李磊和28歲的楊龍端坐在調解桌當事人的座牌前,兩人的神色均不自然。
楊昌軍快步走向調解員的席位,開始了“三道龍門陣”的調解。
“現在年輕人創業不容易,首先是兩人感情好才合伙,工作上有分歧是正常現象,要交流和溝通,不要有點事情就依照年輕人的性格來處理,那怎么行呢?”楊昌軍頓了頓,繼續說道:“雙方都有錯,不能把過錯不負責任推給對方,要換位思考。我們的調解是從對方的優點著手。”
調解期間,李磊望了望楊龍一眼,此時的楊龍也正看向對方,兩人先是一愣,然后又低下頭,抿嘴一笑。
楊昌軍看到這一幕,心里頓時明白:今天的調解“有戲”了。
他接著說,農村人擺龍門陣就是要把道理說透。年輕人書讀得多,比農村的老者者(方言)更明白道理,法律意識也更強。今天的調解本著和美鄉村建設進行,要自己認識各人的錯誤……
經過半個小時的調解,李磊和楊龍最終握手言和,冰釋前嫌。他們表示,經過“三道龍門陣”的調解,讓自己成長起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會撂挑子,努力做好合作社的各項工作。
調解室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化解矛盾
堅持情理法相結合
劉安武和楊昌軍說的“三道龍門陣”源自哪里?主要內容是什么?“三道龍門陣”又有著什么樣的魅力?我們接著往下看。
待李磊和楊龍之間的矛盾化解后,已經是正午時分,村民也逐漸散去,偌大的寨瓦村黨群中心只剩下寥寥幾人。
鎮長黃槐是一名湖南人,對蘭橋鎮的社情民意了如指掌。
在調解驛站,他指著墻壁上張貼的“三道龍門陣”的簡圖介紹說,“三道龍門陣”源自蘭橋鎮寨瓦村“三道”人家,自古以來就是當地調解矛盾糾紛、處理鄰里事物的有效辦法。
以“三道”步驟,從“說情、說理、說法”的三道方法化解矛盾糾紛。
一道說情。樹立以情為先理念,將人情、村情、社情穿插到調解中,尊重當事人情感、人格和感受。分析矛盾緣由,平衡當事人心理,通過談感情的方式“以情動人”,事半功倍,實現“小事化了”。
二道說理。耐心傾聽,充分讓當事人將內心的真實意圖、積怨戾氣釋放,理清思路。進一步了解矛盾根源,根據法律法規內容,用“講道理”的方式分析法理關系,達到調解過程順利。以道德倫理引導糾紛化解,道德倫理、公序良俗及風俗習慣穿插到調解中,講道理、擺實例,做到調解結果讓老百姓滿意。
三道說法。加強法治宣傳,引導矛盾雙方樹立“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觀念。對于尖銳的矛盾糾紛時,司法所、派出所、村居法律顧問三聯動,與鎮村形成合力,共同化解矛盾糾紛。
利用“三道龍門陣”現場調解
楊昌軍補充說,上午的院壩普法宣傳就是讓法治的種子在村民的心中生根發芽,以后遇事,不但要說情、說理、最后說法的程序必不可少。
他還舉了個例,去年李某與村上合作社簽訂了一份涉及460畝稻田綜合種養的挖機承包合同。然而合同約定的時間已到,李某卻并未如期收到5萬多元的尾款。
這筆錢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是家庭生活的保障,也是對未來繼續投入農業生產的資本。
李某多次催促,合作社方面卻因縣鎮兩級財務流程緩慢而始終沒有支付尾款。年關將近,李某帶著滿腔怒火找到合作社的負責人。經長時間的理論,雙方的情緒都異常激動,言辭也愈發激烈,眼看矛盾即將升級。
驛站調解員了解此事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平緩解了雙方激動的情緒后,開始背對背“說理”,一邊向李某闡釋依法維權的重要性,一邊向合作社說明拖欠尾款可能面臨的不利后果。同時,還積極主動地與鎮政府協調溝通,終于在年前,李某收到了5萬元尾款。
“‘三道龍門陣’調解驛站自今年1月建立以來,共受理調處了94件矛盾糾紛,涉及金額42.5萬元,調解成功率達100%。”當楊昌軍說出這個成績時,這個中年漢子的臉上也露出憨厚的笑容。
這時,調解室的調解員與尚未離開的村民紛紛打開話匣子。
“我們希望能通過講道理、擺實例,做到調解結果讓老百姓滿意。”調解員李曉峰說。
“每天不忙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來這里坐坐,擺擺龍門陣,有啥子煩心事說不定就解決了。”寨瓦村村民楊文芳說。
調解員吳艷說:“我們不怕啃‘硬骨頭’,只要能把矛盾解決好,我們寧愿把鎮上的‘專家’請下來,也不愿老百姓多跑路。”
基層治理
打造新型調解陣地
晌午時分,廣袤的稻田宛如一塊碧綠的巨大絨毯,稻穗已漸漸飽滿,低垂著頭。蛙聲在稻田中回蕩,一陣微風吹過,與稻谷的沙沙聲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田園樂章。
在蘭橋鎮政府三樓會議室里,劉安武介紹了建立“三道龍門陣”調解驛站的意義及以后的打算。
劉安武說,秀山縣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把農村地區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來抓,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鄉村和社區治理中以更大力度凝聚群眾力量,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著力打造新型村級調解陣地。
經多次實地考察、探討研究,“三道龍門陣”調解驛站應運而生。
“三道龍門陣”充分發揮調解員和網格員的職能作用,以快速化解矛盾糾紛,最大力度將糾紛化解于萌芽,成為社會治理、矛盾化解、源頭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以“人民調解+法律服務”的模式讓轄區群眾有了解決矛盾糾紛的好去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三道龍門陣”調解模式也將在秀山縣范圍內持續推廣復制,構建秀山本土特色的基層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