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臉”就不能進小區嗎?不!
當前,重慶市渝中區住建委正在對轄區物業行業開展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排查,確保轄區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規范人臉識別應用。
這次專項排查,源自渝中區首例人臉識別公益訴訟案。
害怕人臉信息泄露
業主與物業公司對簿公堂
現在,“刷臉”支付、“刷臉”核驗身份已被廣泛應用。但居住在渝中區某小區的小謝卻因為人臉識別而與物業公司發生糾紛,繼而對簿公堂。
小謝居住的小區只有一個出入口,該出入口設有人臉識別閘機。要通過該閘機,要么使用提前錄入個人人臉信息,要么刷身份證。
“表面上小區提供了兩種方式,但從本質上還是將人臉識別作為進出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但我的臉不能隨便刷!”小謝認為,人臉信息屬于重要的個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就可能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危害,而物業公司并未提供非人臉識別的替代性門禁驗證方式,這限制了自己作為合法住戶進入自己住宅內部的權利。他訴請法院,要求物業刪除其人臉識別面部特征信息,保證小區進出口暢通,并向其提供其他自由出入方式。
經法院審理,判決物業公司立即刪除人臉識別道閘系統中收集到的人臉識別信息與身份證信息,并向業主提供出入該小區的其他合理驗證方式。
但物業公司遲遲未按照判決要求進行整改,小謝遂向渝中區檢察院申請檢察機關提起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
檢察機關立案調查
監督住建部門履行監管職責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物業服務企業如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可以質疑,并有權要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渝中區檢察院檢察官在了解小謝的訴求后,又實地走訪涉案小區進行調查。
檢察官調查發現,這家物業公司存儲敏感個人信息的設備安全性未經認證,并且該設備與互聯網相連,導致敏感個人信息有隨時泄露的風險,客觀上會侵害眾多不特定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符合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立案條件。而渝中區住建委作為物業管理行業領域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行政監管主體,應當依法履職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渝中區檢察院遂與渝中區住建委召開訴前磋商會議。渝中區住建委聯合公安部門督促該物業公司將門禁系統中錄入的業主個人信息刪除,同時提供了包括刷門禁卡、人工放行等其他多種驗證方式,以便業主進出小區。
同時,為加強物業管理領域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監督管理工作,渝中區住建委啟動對物業行業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排查,確保轄區物業服務企業規范使用人臉識別驗證等應用。
檢察官支招
這些經營場所不得強制“刷臉”
“大家都在哪些地方使用過人臉識別功能?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擔心過自己的人臉信息會被泄露?”5月22日,在渝中區檢察院“為民而行檢察官辦公室”,檢察官結合該案件,向市民普及如何保護好個人信息。
公益訴訟檢察官吳齊軒表示,公共場所可以采集人臉,但有限制。
他解釋說,2023年8月,國家網信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對人臉識別的應用提出嚴格要求,規定除了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應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驗證個人身份的,賓館、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經營場所,不得以辦理業務、提升服務質量等為由強制、誤導、欺詐、脅迫個人接受人臉識別技術驗證個人身份。
“‘刷臉’應該是消費者的自主選項,因此,大家在遇到相關情況時,都可以放心大膽堅決說不!”
渝中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還將持續發力,適時組織公益訴訟“回頭看”,為公民“人臉”等個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