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紅土地上,這一場場村居調解,在人心深處播種春天
            時間:2025-07-07 15:40來源:上杭法院責任編輯: 陳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幾把椅子,一壺熱茶。6月12日,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的一場“居民夜談會”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們圍坐一堂。

            “鄉親們,分家產就像分客家釀豆腐,要公平還要講究方法。”村居法官的客家話在茶香中緩緩流淌,晦澀的法律條文在笑聲中化作鄉土智慧,一起贍養糾紛隨之化解:子女當場認錯,老人眉頭舒展。

            這樣的場景,正是上杭縣人民法院古田法庭“法潤村居”機制的生動縮影。古田法庭村居法官用腳底板踏出的司法足跡,正將“公平正義”四個大字鐫刻在紅土地的肌理之上。

            變“坐堂問案”為“田埂辦案”

            當村居法官用客家話將繼承法比作“分客家釀豆腐”時,法律條文悄然化作村民手中的生活指南,“如我在訴”的司法理念在泥土的芬芳與夜談會的暖光中,具象為可觸可感的溫度。

            過去法官在法庭等矛盾,如今法官到田頭滅“火苗”,這種轉變不止于形式。古田法庭的5名法官(法官助理)掛鉤轄區4個鄉鎮(街)的85個村(居),定點與基層村居緊密對接,做實社情排查、糾紛化解、指導調解、執行聯絡、信訪化解、法律宣傳等八項職責,實現司法服務全覆蓋。

            村居法官駐村夜訪察民情

            從土地承包到婚約財產,“一村一冊”的社情檔案里,密密麻麻記錄著村民們的法律需求,法官的腳步走到哪里,法治的根系便延伸到哪里。

            五龍村黨支部書記廖炎河至今記得,一起因宅基地引發的鄰里糾紛,正是村居法官帶著民法典條文和測繪工具,在爭議地塊現場踏勘,用方言逐條解釋“相鄰權”,最終讓雙方在田埂邊握手言和。

            村居法官實地勘察測量涉宅基地爭議土地

            從“坐堂問案”到“田埂辦案”,變的是空間距離,不變的是初心使命。當法官的雙腳沾滿紅土,當法條融入客家諺語,司法的莊嚴不再囿于高臺,而是生長在每寸需要法治滋養的土地上。

            化“單兵作戰”為“解紛聯盟”

            2023年,古田鎮某村一對堂兄弟的房屋糾紛,曾讓多方調解力量鎩羽而歸——羅華(化名)拆房不慎損毀羅強(化名)家的墻面,雙方從爭執升級至阻工對抗,鎮司法所多次調解無果,工程停滯兩年,親情裂隙愈深。

            “傳統單一調解像拳頭砸冰,越用力冰越硬。”村居法官吳勝佳深知,親情與利益交織的堅冰,需靠多元合力才能融化。

            村居法官聯合司法所干部在田間調解糾紛

            轉機發生在“星火調解室”。吳勝佳召集人大代表、村支書、調解員發起“紅土幫調”——人大代表以宗親長輩身份喚醒血脈親情,村支書掐著計算器幫雙方核算停工損失,調解員背靠背疏導情緒,法官則錨定法律底線……

            當羅華聽到“延誤工期每日損失300元”,羅強聽到“修復費超2萬需司法鑒定”時,雙方對抗情緒終于松動。“你要理性看待賠償,想想修復成本和兄弟情誼。”法官的勸解,在多方協作鋪墊下直抵人心。

            村居法官聯合人大代表、村干部等調解糾紛

            最終,兄弟倆在調解室握手言和:羅華當場賠償2萬元,羅強承諾不再阻工。這場聯動調解,正是古田法庭“紅色解紛聯盟”的縮影——在黨委領導下,基層法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居干部、調解員擰成一股繩,依托“紅古田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站”等陣地,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解紛力量重構的背后,是基層治理智慧的升維。當親情在理性中復蘇,當積怨在協作中消融,司法的意義早已超越一紙協議,成為修復社會肌體的鮮活實踐。

            融“傳統法理”于“紅色基因”

            在古田鎮蘇家坡村新修訂的村規民約中,“抵制高價彩禮”“保護紅色遺存”等條款格外醒目。這些由古田法庭指導、村民集體議定的條文,將法治精神織入鄉土規則的經緯。

            這種融合深入肌理。在溪背村的“法治夜校”,村居法官將文物保護法譯為客家諺語:“祖屋舊墻莫亂拆,紅色血脈代代傳”;針對高價彩禮頑疾,五龍村將“嫁女不是賣女兒,幸福莫用秤來稱”寫入村規。

            法官到古田會議會址群紅四軍舊居八斗堂、滋樹堂的保護修繕工程施工現場查看

            更關鍵的是,古田法庭創新設立“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合議庭”,聘請紀念館專家為咨詢員,以“三審合一”機制集中審理涉紅色遺產案件。當廖氏兄弟為“篤厚堂”權屬爭執時,合議庭依據史料和村規民約雙軌確權,讓紅色遺址重歸寧靜。

            而真正的升華,在于心結的化解。

            古田法庭村居法官深入蘇家坡村走訪調研村規民約修訂情況

            一起撫養權變更案中,吳勝佳發現當事人老官的心結是“孫子改姓便不再是自家人”后,便帶著老官來到派出所,請民警幫忙解釋“改姓需父母雙方同意”的法律程序,并促成孩子的母親承諾“只遷戶口不改姓”,最終化解了雙方當事人的心結。

            事后,老官摸著孫子的頭笑了:“血脈斷不了,規矩也亂不了!”這正印證了古田法庭的“紅土審判觀”:案結不是終點,心通才是歸途。

            村居法官深入景區開展普法宣講

            從村規民約的契約升級,到客家話里的法理共情,法治的種子在紅土地扎根抽穗。如今,古田鎮五龍村蟬聯“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遇事翻村規、解紛靠鄉音已成常態。當規則從紙面走進心里,自治便有了靈魂,法治便有了溫度。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hdzq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