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地處湘、桂兩省(區)交界,全縣有7個鄉鎮133個村寨與湖南省相鄰,省際邊界線長182公里。由于人員雜居、文化差異、政策差別,歷史上因地界劃分、林權確認等問題引發的邊界矛盾糾紛較多。富川瑤族自治縣司法局依靠群眾、因地施策,運用“穿針引線”工作法,以平臺聯建“穿針”、良俗共識“引線”,用“繡花功夫”織密省際邊界矛盾糾紛化解網,省際邊界形成了“有事沒事常來往、大事小事好商量”的和諧氛圍。目前,該工作法已在賀州全市推廣,380多公里省際邊界“線”連成了協作親密無間的“睦鄰廊道”。
一、以平臺聯建“穿針”,促進治理力量跨省融合。富川瑤族自治縣司法局主動協調有關部門與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江永縣共同建立省際邊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區域協作機制,找準“穿針眼”,夯實“落針點”,讓糾紛有組織排查、有平臺受理、有機制調處。一是村級組建聯合黨支部。推動28個村委與湖南省相鄰村委建立黨建引領區域合作關系,通過簽訂黨建合作和平安聯創協議,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共同將基層司法行政人員、人民調解員、民警下沉到網格,為邊界和諧解紛注入強大組織力量。二是鎮級成立聯合綜治中心。指導7個鄉鎮與湖南相鄰鄉鎮建立群防群治區域合作關系,設立公共法律服務站,實行每周一通報和每月一會商制度,落實“屬地管轄、雙方協作”等各項措施,實現兩地矛盾排查化解和治安情況等信息共享,提高糾紛預警預防、快處妥處能力。三是縣級設立人大代表聯絡總站。三縣建立人大區域合作關系,發揮人大代表“橋梁紐帶、建言獻策、模范帶頭”作用,共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共促邊界安寧祥和。
二、以良俗共識“引線”,促進糾紛主體跨界包容。找準省際邊界土地山林糾紛當事人文化認同點,依托兩邊群眾“住地相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地緣特點,連線群眾、巡回宣教,不斷強化兩地村民間的情感包容,達成了糾紛互商、問題互諒共識。一是以良俗促進自我約束。指導相鄰村委將寬以待人、互諒互讓等優良傳統與法治知識融入村規民約,并改編為朗朗上口的“尊法守德三字經”,在群眾中廣為傳唱,提升自我約束意識。二是以良俗促進法治共識。組織相鄰村寨聯合組建“普法山歌”文藝宣傳隊,編排蝴蝶歌等民俗節目,利用瑤族“盤王節”等節日時機巡回宣傳,引導群眾形成“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共識。三是以良俗促進友好協商。充分調動“五老”參與調解,利用群眾婚喪嫁娶血脈相連的親緣關系,根據雙方訴求的事實依據和瑤族群眾的共同習俗,共商調解方案。五年來,邊界土地山林重大糾紛“零新增”,群體性械斗事件“零發生”、“民轉刑”案件“零發案”。
三、以開發共贏“繡圖”,促進資源紛爭跨域共解。引導糾紛各方擱置權屬爭議、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同“繡”發展美景,以利益共贏推動糾紛互解、區域平安。一是同享一片林。白沙鎮坪江村與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河路口鎮尖山村就“插花山林”達成共識,約定山場以倒水為界,各自預留一百米用于共同種植經濟“共享林”,收益雙方共享。二是同修一條路。朝東鎮岔山村、福溪村和湖南省江永縣蘭溪鄉勾藍瑤寨共同努力,將原來民事糾紛多、發展制約多的“糟心路”修建成了促進村寨旅游、推動鄉村振興的民族團結“同心路”。三是同耕一片地。石家鄉坪珠村與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白芒營鎮石碧塘村商議整合“十九份地”(地名)周邊近2000畝土地資源,共同建設集臍橙、淮山、煙葉于一體的經濟農作物種植核心示范區。截至目前,富川瑤族自治縣共建有5片“共享林”、百里“同心路”、4萬余畝產業“示范區”,一批歷時久遠的糾紛積案得到妥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