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層矛盾糾紛凸顯、種類多、化解難等問題,桐城市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精神注入糾紛化解,推出“六尺巷六步走”調解工作法,在市委政法委領導下,會同司法行政等部門在基層法庭及鎮村設置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選聘專兼職調解員1500余人,共同做實指導調解職能。全市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滿意度達98%以上,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數同比下降15.6%、萬人成訟率同比下降16.3%。
一、聽取訴求,全面了解案情。聽是基礎。耐心細致傾聽當事人陳述,了解事實經過。一是用“眼”聽。通過觀察雙方臉色、語氣語速、言行舉止,初步判斷矛盾糾紛的激烈程度。二是用“耳”聽。線上線下多方傾聽,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后果和雙方的訴求,厘清是非曲直。三是用“心”聽。用心分析研判,切準矛盾的根源、癥結、爭議焦點,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二、辨別是非,精準釋法明理。辨是前提。堅持不懈動之以情、明之以理、曉之以法。一是釋法理。用鄉言鄉語詮釋法律,以法為據講法理,合理引導當事人心理預期。二是明事理。用鄉風鄉俗辨析是非,以理服人析事理,圍繞爭議焦點,權衡利弊得失,尋找雙方利益最大公約數。三是講情理。用鄉情鄉義鏈接感情,以情感化人、教育人,消除思想隔閡、修復雙方關系。
三、勸解疏導,消除對立情緒。勸是手段。用六尺巷典故、典范、典型勸導當事人增強“和為貴”精神認同。一是用典故啟發人。通過觀摩六尺巷文化長廊、講述六尺巷“和為貴”精神,引導當事人對標先賢,傳承、弘揚“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做人美德。二是用典范引領人。組織鄉賢、“五老”、好婆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參與調解,用“身邊人”講述“身邊事”、“身邊事”感染“身邊人”。三是用典型感化人。發揮司法案例指導作用,編印“和”典型案例100余個,制作微視頻50余條,開展“微宣講”600余場次,在全社會營造“事事懂得禮讓道理,處處彰顯和諧精神”的濃厚氛圍。
四、借力調處,多元聯動解紛。借是關鍵。依托各級平臺、統籌各方力量,凝聚調解合力。一是向專家借智。針對特定行業和領域的矛盾糾紛,借助醫療、物業、道路交通等8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讓園”等10余個品牌調解室力量,聘請退休政法干警深度參與,提升調解成功率。二是向平臺借力。以市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為依托,建成集“訪、調、仲、訴”于一體的“一站式”解紛中心,組織速裁團隊整建制入駐,健全“五調聯動”機制,實現矛盾糾紛“只進一扇門”,一攬子、全鏈條化解。三是向科技借能。依托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實現全流程網上調解、線上辦案,有效減少群眾訴累。
五、互諒互讓,達到利益平衡。讓是核心。以六尺巷典故激活當事人“讓”的基因。在尊重法理事理前提下,引導矛盾雙方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到對方的難處,“有理讓三分”,避免矛盾激化。引導矛盾雙方把握“進”與“退”,做到進而有度、不得寸進尺,退而有節、不委曲求全,爭取矛盾化解、利益平衡。
六、握手言和,實現事心雙解。和是目標。把“案結事了人和”作為調解的價值追求。一是促事和解。積極促成達成調解協議,強化自動履行,實現就地化解,調解案件自動履行率達90%以上。二是促人和睦。設立握手言和臺,將調解成功照片上墻展示,通過儀式感增強心理暗示,幫助雙方理順心氣,重歸于好。三是促心和順。糾紛化解后,組織法官、調解員常態化跟蹤回訪,持續宣講“讓”與“和”的理念,有針對性地提供心理危機干預,消除“心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