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9檢察服務中心的設立,是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和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的統一部署,打造檢察為民服務窗口,規范司法辦案及深化檢察公開的一項重要舉措”。西藏自治區山南檢察機關主動適應社會治理需求,高質效持續做優12309檢察服務中心網絡平臺和實體大廳建設,打造集案件受理、分流、辦理、監督和評價于一體的“一站式”高效服務平臺,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努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檢察院。
據山南市檢察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自12309檢察服務中心設立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控告類案件13件,刑事申訴類案件17件,民事監督類案件49件,司法救助類案件105件105人,累計發放司法救助金137.476萬元。此外,邀請律師、特邀檢察官助理、信訪局工作人員等參與公開聽證217次,全力推進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用心源頭預防,提升接待質效更便捷
智慧信訪高效便民。促一體化訴源治理,堅持來信、來訪、12309熱線電話、網絡、視頻接訪的“五位一體”接訪機制,研發司法救助應用法律監督模型,常態化開展法律咨詢、遠程視頻接訪、公開聽證、司法救助工作,聯合轄區基層院“每月一次”同步開展檢察長線下接待“規定動作”,“一站式”為信訪群眾提供更加及時、便捷、高效的檢察服務。
引領匠心以人為本。深入推進控申“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打造更加文明、規范的接待窗口,建成或改造12309檢察實體大廳13個,推動法律服務再升級。市檢察院設置民營企業專用接待窗口,開通民營企業申訴綠色通道,打造集信訪接待、窗口服務、律師接待、數字檢察為一體、體現“和暢控申”品牌內涵的12309檢察服務中心,有效便利了集中反映訴求和事項辦理。
延伸法律監督觸角。深入邊境一線開展調研,以全區“十大法治人物”、為國守邊的“格桑花”隆子縣玉麥鄉玉麥村村民卓嘎為榜樣,定期進鄉村、入商戶、入戶走訪,掌握邊境地區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認知和需求,向邊境群眾關注度高的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鄰里糾紛、民間借貸、贍養費等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做深做細做實普法宣傳工作。在四個邊境縣15個邊境村成立12309檢察服務中心,邀請鄉(鎮)政府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兩委班子成員等擔任檢察聯絡員,深入一線化解矛盾,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05人次,矛盾糾紛排查48次,化解矛盾糾紛1件,受理案件線索1件,及時研究和解決邊境村12309檢察服務中心開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高質效推進“四大檢察”“十大業務”在邊境落地生根。
用情服務到位,釋放檢察溫暖更溫情
規范安全服務。準確登記,建立臺賬信息,引導信訪人安全接受檢查,全程錄音錄像保障人身安全。
規范接待禮儀。使用文明用語,熱情服務,耐心解答,對屬于管轄范圍的,做到一次性告知到位;對不屬受理范圍的,盡可能多釋法說理,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初期。對疑難復雜信訪案件,實行“包案+聽證+救助”三位一體矛盾化解機制。
規范見面答復。全面推行初信初訪檢察官見面制,明晰信訪件受理登記、分流辦理、規范答復等硬性要求。2021年以來,共接待來信來訪群眾278件343人、檢察長接訪72人次,批閱來信72件次,均在7日內程序性回復率和3個月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率均為100%,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用力定期梳理,助推矛盾化解更高效
堅持一體推進。依托《山南市人民檢察院下訪巡訪實施方案》,與市鄉村振興局、婦聯等會簽司法救助協作機制,暢通“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綜合治理”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工作深度融合渠道,建立健全“1+N”多元化救助延伸協同銜接機制,凝聚司法救助合力。
堅持領導包案。實行領導帶頭包案辦理首次來信來訪的刑事申訴、立案監督、國家賠償等案件15件,包案領導全面落實包閱卷、包審查、包督辦、包結案、包化解、包穩定(“六包”),親自接待當事人、親自閱卷審查、親自釋法說理,通過主持公開聽證、參與回復答復等方式,有效推動重大疑難問題實質性化解15次。
堅持協調聯動。會同市司法局出臺《律師參與第三方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訴信訪工作辦法》,積極引入律師參與化解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為當事人解疑釋惑、釋法說理,增強辦案說服力,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堅持反向審視。控申檢察部門對刑事申訴和立案監督申請進行實質審查,對所有分流監督事項跟進督促。對于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申訴或因作出錯誤決定而被要求賠償的申請,堅決守好關口,開展反向復查,做到有錯必糾,促進檢察環節信訪工作法治化,以檢察之力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12309檢察服務中心是‘檢護民生’的重要載體和窗口,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從深化社會基層治理的層面,避免和減少糾紛的發生,使糾紛止于未發、止于萌芽”。山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表示,要堅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用心辦好群眾身邊的“小案”。下一步,山南市檢察機關將依托12309檢察服務中心實質化運行,推動反映訴求在家門口、矛盾化解在家門口、救助幫扶在家門口,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檢察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解決群眾矛盾,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山南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