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2025年07月8日 星期二
            “守護少年的微笑”:探訪山東濟寧三站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新路徑
            時間:2025-06-06 15:11來源:山東長安網責任編輯: 陳言

            近日,“守護少年的微笑”的線下探訪活動在山東濟寧拉開帷幕。由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工作人員、資深媒體人及短劇創作團隊組成的探訪團,深入任城、嘉祥、兗州與高新四地法院,見證了一場司法與人文交織的守護行動。在這里,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化作了少年眼中重燃的光亮、破碎家庭縫合的針線,以及家國情懷萌發的土壤。

            第一站任城法院:當孔孟之道遇上少年審判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任城區法院家事少年庭庭長陳麗翻開《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卡》,講述起一樁離婚案件。

            一對夫妻因爭奪撫養權鬧上法庭,庭審中,陳法官發現孩子因父母爭吵情緒焦慮。她沒有急于判決,而是聯合心理咨詢師為孩子定制心理疏導方案,并向其父母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要求父母立刻停止危害孩子心理健康的行為。


            這是任城法院“家少融合·一庭雙品”審判模式的縮影。任城法院將“忠恕之道”“明德思想”融入司法實踐:圓桌法庭上,耿新法官宣讀著家長寫給孩子的信;心理咨詢室里,沙盤游戲成為窺見少年心事的窗口;社區微法庭中,“雙令一書一指南”(家庭教育指導令、人身安全保護令、探望權履行承諾書、離婚合作指南)成為鄉村孩子的“護身符”。

            資深媒體人王攀在探訪中感嘆:“這里的辦公樓很陳舊,但這里的工作很扎實。每個案子審理結束后,不代表事情就畫上了句號,持續的跟蹤、回訪、跟進,審一個案子結一家‘親戚’,這些法官真正做到了‘案結情未了’。”

            第二站兗州法院&高新法院:法治課里的家國種子

            “原來創新成果也需要法律保護!”在山推工程機械公司的展廳里,李明(化名)同學盯著3D打印的機械零件感慨。這場由兗州法院與高新法院聯辦的“少審知產聯動”活動,讓青少年直觀感受了法治如何護航創新。

            “剛才在無人駕駛壓路機模擬駕駛艙里,同學們感受了智能操控的科技魅力。現在請看這面專利墻——”工作人員指尖輕點屏幕,逐項拆解發明專利背后的攻防故事。展廳內,幾名男生俯身端詳著那些3D打印機械模型,指尖傳來冰涼的觸感,此刻,法治教育跳出課本,知產法官張波一直強調的“創新成果需要法律鎧甲”被具象化呈現。

            下午,模擬法庭在兗州法院刑事審判庭開庭。孩子們化身法官、律師,審理一起校園健康權糾紛案。“庭審”結束后,法官丁淑紅結合案例講授反欺凌法律知識,一名學生主動舉手發言:“以后遇到同學被欺負了,我會站出來作證!”

            王攀觀察到,這場“雙法官課堂”巧妙串聯起個體成長與家國責任:“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創新的盾牌,少年司法則是社會未來的盾牌。當兩者聯動,法治的種子便扎根在了孩子們心里。”

            第三站嘉祥法院:三支輔助隊伍的“治愈式劇本”

            在嘉祥法院的心理咨詢室,聽著少審法官分享的辦案故事,短劇創作團隊成員高天翔紅了眼眶:一名少年犯在法官和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成功脫離原來的朋友圈、重返校園。“我看到了他們的辛苦,感受到了他們對于這件事的信仰。”高天翔說。

            嘉祥法院的“治愈力”,源于其獨創的“三支輔助隊伍”——人民陪審員、家事調解員、心理咨詢師。

            一起離婚糾紛中,父母在協商孩子撫養權時,情緒激動下竟將兩個孩子遺棄在法院。時值中午,看到孩子膽怯、緊張地站在調解室門口,家事調解員王一斌忙給兩個孩子買來飯菜,耐心安撫孩子情緒。午飯后,心理咨詢師臧珊云陪孩子玩沙盤游戲,通過聊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法官湯潔茹則通過村支書聯系到孩子的爺爺,勸說夫妻倆重回法院,商討確定最利于孩子成長的撫養方案。案件結束后,承辦法官、調解員和心理咨詢師又多次對兩個孩子進行跟蹤回訪,密切關注兩個孩子的生活情況,確保孩子不被二次傷害。

            “少年審判不是敲一槌子的事,而是愛與責任的接力。”嘉祥法院院長屈慶東說。2024年以來,該院封存19份未成年犯罪記錄,判后回訪420余人次,幫扶救助20人次,讓誤入歧途的少年“無痕”回歸社會。

            司法溫度:從“修復一個人”到“照亮一座城”

            探訪活動中,一組數據引人深思:2024年以來,任城法院共發出800余份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卡》,18份《家庭教育指導令》,喚醒沉睡的失職父母;嘉祥法院“三支輔助隊伍”的136次心靈對話、117場調解拉鋸,在沙盤與茶盞間縫合親情斷層。數字背后,是司法工作者“俯身傾聽”的耐心——

            在任城法院,法官徐田梅為離婚夫妻拍攝特殊“全家福”,讓破碎的親情定格于相框;在兗州法院,法官丁淑紅將法治課搬進法庭,教孩子們如何做好自我保護;在嘉祥法院,心理咨詢師臧珊云用沙盤治愈童年創傷……

            “法律應當有溫度。”參與活動的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副主編張立葉總結,“法院將司法的剛性化為繞指柔,讓犯錯的孩子看見出路,讓受傷的家庭重獲希望,更讓法治信仰在少年心中生長。”

            夜幕降臨時,探訪團成員在法院門口道別。仰頭望去,審判大樓的國徽在暮色中熠熠生輝,與那些迷途少年重燃的目光無聲交匯。

            這或許正是“守護少年的微笑”活動的意義:法律不僅是社會問題的滅火器,更要成為孕育希望的溫室。當司法的微光刺破青春的迷霧,那些迷路的孩子終將相信,即便曾跌落深淵,抬頭仍可見星空。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hdzq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