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當警務室融入文旅肌理,“詩和遠方”有了平安“底座”!
            時間:2025-07-03 09:12來源:福建法治報責任編輯: 安羽

            從福建寧德屏南城關出發,沿著蔥翠盤繞的山路,驅車不到一小時,便抵達位于熙嶺鄉的古村龍潭。

            遠眺村落,綠蔭濃密,溪水蜿蜒穿巷,山澗幽谷點綴著粉白花朵。游客流連于隨喜書屋,徘徊在靜軒檀舍——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龍潭以文創激活古村的生動注腳。

            龍潭村,舊稱龍潭里村,距屏南縣城36公里,曾因地緣劣勢發展滯后,被列為省級扶貧重點村。2017年5月,在縣委縣政府重視下,“拯救老屋”、復興古村行動啟動。全國專家、學者紛至沓來,以新理念、新業態讓凋敝古村重煥生機,蝶變為遠近聞名的“文創桃源”。

            守護“新村民”桃源生活

            雨后龍潭,空氣彌漫著泥土的清香。在隨喜咖啡屋窗邊,水珠懸于葉尖,晶瑩欲滴。微風拂過,涼意中透著寧靜愜意。

            “隨喜”是90后“新村民”黃旭丹、曾偉夫婦開設的咖啡屋。2017年,來自江西的黃旭丹被龍潭的夢里水鄉治愈,點燃創業夢想,毅然與丈夫辭去教職,租下老宅改造成禪意咖啡屋,開啟了新的生活。

            “初來時,一名陌生男子常在店外徘徊,我對這里人生地不熟,難免感到害怕。”說起剛到龍潭村遇到的困難,黃旭丹記憶猶新,“報警后,多虧龍潭警務室民警及時處理,讓我們倍感安心。”


            龍潭村景色

            定居龍潭8年后,黃旭丹、曾偉已在此生兒育女。曾偉更因帶動產業創新,當選為龍潭村村委會副主任和寧德市政協委員。如今,咖啡屋門口總能看到他們2歲的女兒追著土狗玩,曾偉在村委會和市政協會議間奔波,黃旭丹笑著給客人端上新研發的拿鐵——咖啡里,漾開的是鄉村振興的甘苦與醇香。

            來自大連的“新村民”許蓮花曾在空軍服役12年。2020年,她自駕途經龍潭與四坪村,被這里不收門票的質樸打動:待修的古樸民宿、老宅改造的公益美術館、村民遞來的熱飯……“人情暖過風景”,原本計劃停留3天的她,最終一住至今。


            民警在村中巡邏

            然而,融入并非一帆風順。一次,許蓮花將車停在馬路邊,一位老村民以堵路為由,將輪胎惡意扎破。許蓮花報警后,民警黃杰迅速介入。

            “他沒有因為我是外地人而偏袒當地村民,不僅公正追責,還協助我修車。”這場沖突反而讓許蓮花決定扎根龍潭。“要是處處順遂,反倒不像真實的生活。”她將東北人的直爽帶入古村,開民宿、辦星空花園茶席,偶爾開直播賣山貨。


            民警向“新村民”了解民宿經營情況

            “如今,我也是地道的龍潭村民了!”許蓮花高興地說道,龍潭警務室首創“一屋一檔、一人一檔”管理模式,為暫住滿半年的文創移民開通居住證線上申請、線下核驗的“一站式”服務,讓“外鄉人”有了“當家人”的歸屬感。

            “每逢周末、‘五一’等節假日,我們這里非常火爆。有時游客忘帶身份證,也能在警務室開具臨時身份證明。多虧民警幫忙,為我們解決這些瑣碎的麻煩事。”許蓮花說。

            點亮“老村民”創業征程

            近年來,隨著龍潭村和四坪村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帶動特色民宿建設,更吸引眾多外出青年返鄉創業。這些青年人利用自身的技能和經驗,在村里開設文創園、飯店,并推廣銷售土特產等業務,為村莊經濟注入新活力。

            “90后”村民陳忠業便是返鄉創業的一員。2017年,陳忠業回到龍潭村老家,成為龍潭警務室的一名輔警。其間,他為村民普及防詐騙知識,旅游高峰期幫助疏導交通、調處糾紛。“從小在村里長大,幫助村民就是幫助自己家人。”陳忠業說。


            民警輔警在文創片區徒步巡邏

            在龍潭村,隨處可見的飲品店,并非千篇一律的商鋪,而是充滿個性和藝術氣息的“文創空間”。陳忠業邀請“民間建筑師”參與,將自家古樓改造成“回村人·龍潭酒博館”。他將屏南黃酒與咖啡、奶茶相結合,用自家蜂蜜代替糖,研發的“黃酒拿鐵”“黃酒奶茶”成為網紅產品。陳忠業還在館內特設農產品展銷角,幫鄉親代售當地土特產。

            “輔警的工作經歷,讓我更懂鄉親的需求。”陳忠業運營的短視頻賬號,將村民采摘土特產的過程分享到網上,吸引不少游客專程到龍潭村采購。如今,陳忠業是屏南縣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他的故事,印證了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需要既能守護鄉土又能創新突圍的“兩棲青年”。


            龍潭鄉村振興警務室

            “過去村里年輕人都外出,龍潭幾乎成了‘空心村’。哪敢想今天能在山溝里看世界精彩?”返鄉創業的陳大姐感慨道。陳大姐的特色小吃店與龍潭警務室隔街相望,雖然規模不大,但生意卻十分火爆,是游客品嘗當地美食的好去處,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

            一次,一桌顧客飯后忘記付款,致使陳大姐損失上百元,她隨即向龍潭警務室民警求助。警務室秉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工作原則,通過調取視頻,并結合陳大姐提供的線索,不到一個小時便找到顧客并追回餐費。“效率真的很高!”陳大姐贊不絕口。


            民警走訪商戶,了解經營情況

            在龍潭警務室外的“誠信一條街”,每天清晨,村民將新摘的空心菜、豆角、秋菊粿、地瓜粉條等蔬菜分類標價,整齊擺在家門口的桌子上,并把零錢袋或收款碼掛在菜籃上,便放心去忙農活了。

            “出門不上鎖都不丟東西,住得安全又舒心。”村民陳大爺的話語樸實卻有分量。

            見證“守護者”蛻變足跡

            5月的龍潭,山巒滴翠,溪水淙淙。村口橋頭,“龍潭鄉村振興警務室”的藍底白字招牌下,民警潘金星站在青石路中央,揮動手臂,疏導著涌入古村的車輛長龍。

            今年“五一”小長假,龍潭村迎來旅游高峰,涌入的車輛導致村道擁堵不堪。“游客要體驗感,村民要生活保障,必須找到平衡點。”對講機不斷傳來擁堵報告,潘金星深吸一口氣,抹了把汗,隨即帶著輔警小跑起來:協調砂石場改臨時停車場、用警戒帶劃出步行通道……很難想象,這位在古村巷道中步履如飛的年輕民警,一年前的職業迥然不同。


            為游客提供交通指引服務

            “進入公安隊伍前,我在福鼎一家銀行干了4年。”潘金星笑著說,從海風吹拂的沿海都市,一頭扎進屏南的層巒疊嶂,他最初有過強烈的錯位感。

            “龍潭沒有霓虹閃爍,沒有車水馬龍,有的只是寂靜的夜、蜿蜒的山路和村民淳樸中帶著審視的目光。一開始,說不迷茫是假的。”潘金星望向遠處青翠的山巒,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初那份陌生與忐忑,“銀行處理的是賬目,這里處理的卻是人情煙火,是家長里短,是急難愁盼。”


            開展入戶訪查,了解社情民意

            正是在警務室窗口前迎送的一張張面孔、處理的一件件瑣事里,龍潭特有的、緩慢流淌的溫情悄然重塑著潘金星。

            潘金星仍清晰記得那個讓他觸動的夜晚。初到龍潭不久,凌晨1時許,轄區一位民宿老板焦急報警,稱一位外地游客晚飯時喝了不少酒,之后獨自外出散心,手機卻遺落在店內。夜深露重,民宿老板尋找半小時無果,擔憂游客安全,只得求助警方。


            老人游玩不慎摔倒,警民暖心救助

            值班民警陳健立即根據民宿老板提供的線索,調取周邊公共視頻,搜尋游客身影,10多分鐘后,在視頻中發現該游客在龍潭村溪尾處步履蹣跚的身影。情況緊急,陳健當即叫上潘金星,二人以警民驛站為起點,打著手電筒,沿著溪邊展開地毯式搜索,一聲聲呼喊著游客的名字。

            山村的夜格外寂靜,他們的呼喊聲在山谷間回蕩。直至凌晨3時許,終于在溪尾橋頭附近發現摔倒在地、渾身沾滿泥土草屑、多處擦傷的游客。萬幸的是,經過初步檢查,游客身體并無大礙。


            開展安全宣傳

            “真是有驚無險!太感謝你們了,要是沒你們,這荒山野嶺的,后果真不敢想象……”次日酒醒后,該名游客握著潘金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刻,一種前所未有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在潘金星心底油然而生。

            這種服務鄉鄰帶來的踏實與滿足,正是警務室全體成員扎根泥土的工作實踐。除了日常的守護與應急,龍潭鄉村振興警務室正將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古村生活的細枝末節,探索著更具溫度與創意的護航方式。

            織密“平安網”護航發展

            在守護這片“文創桃源”的日常里,警務室深知,平安基石在于群防群治。他們依靠村委會等組織,精心培育以治保會為主體的群防力量,組織、指導村義務巡邏隊、平安志愿者等治安防范隊伍開展常態化治安巡邏防控活動。

            正是這份持續的守望,讓入室盜竊等可防性案件發案率顯著降低,村民得以享受“夜不閉戶”的安心。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近年來,龍潭鄉村振興警務隊先后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1次。


            民警開展入戶訪查,了解社情民意

            古村的安寧并非僅靠一隅之力。面對基層警力有限的現實,2020年起,屏南縣公安局整合交警、刑偵、治安、禁毒、出入境等多個警種的資源力量,形成一套高效的支援機制,為龍潭提供專業后盾。這套機制如同無形的安全網,時刻為古村安寧提供專業快速的響應,嚴密防范違法犯罪,讓警務室處理復雜問題更具效率和底氣。

            在熙嶺鄉黨委書記楊林眼中,橋頭那座古樸的警務室,其意義早已超越傳統的治安崗亭。“它現在是龍潭片區的‘定盤星’,更是游客和村民的‘暖心驛站’。”楊林多次見證它的“超常發揮”。


            民警向村民開展反詐宣傳

            一次,楊林正與龍潭村支書在警務室商議工作,一名外地游客抱著孩子沖進警務室求助:“孩子發高燒,哪里有退燒藥?”龍潭離縣城醫院路途遙遠,家長急得團團轉。警務室民警迅速將一家人帶到旁邊的警民驛站,熟練地取出常備藥箱,給孩子服下退燒藥,穩定了病情。

            最讓楊林動容的,是警務室民警那份刻進骨子里的責任感。有一年農歷臘月二十九,年味正濃,龍潭片區三峰村突發民房火災。刺骨的寒風中,接到警情的民警連厚外套都來不及披上,穿著單薄的執勤服第一時間沖向火場,疏散群眾,組織撲救。


            民警引導游客在自助終端開具臨時身份證明

            當火勢最終被控制時,這些年輕民警鼻子凍得通紅,臉上沾滿煙灰,卻依然堅守在現場排查隱患。“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公安藍’守護的不僅是安全秩序,更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心中那份珍貴的安穩與信任。”楊林感慨道。

            如今,警務室已深度融入龍潭的文旅肌理,成為鄉村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讓“詩和遠方”在龍潭有了平安“底座”。(龔麗雯 黃歆宸)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hdzq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