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以來,江蘇省鎮江女子監獄緊緊圍繞高質量建設“新時代全國一流的現代監獄”目標,積極踐行改造宗旨,充分發揮監區主陣地作用,針對女性罪犯的改造特征和矯正需求,打造“和潤”特色品牌,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拓展載體。找準因人施教切入點,以思想政治教育、認罪悔罪教育、親情幫教、監區文化熏陶等為抓手,多措并舉促進罪犯校正新生航向、踏實改造,取得了較好成效。
向陽而生叩響封閉許久的“心門”
“現在,我們可以用匿名形式將困擾自己許久的情緒問題寫在紙上,無論是人際關系緊張,交友困難,還是情緒起伏較大,都可以寫下來,我們將一一進行模擬演練……”
十監區“小晗心理工作室”負責民警周晗正在開展情緒障礙主題團輔,她觀察到,平時沉默寡言的黎某將手中的紙條寫得滿滿當當,放進了“情緒急救箱”中。
情景演練過后,黎曉抹著眼淚找到了周晗,終于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周警官,我也知道我脾氣急躁,總是和別人起爭執,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通過“對癥下藥”,黎曉的情緒得到了有效緩解,并嘗試主動調適自我情緒,主動發掘他人身上的閃光點,相互促進,踏實走好改造之路。
周晗表示:“這次活動的主要是針對女性罪犯心理特點,通過模擬情緒障礙行為引導出日常交際的危害,排摸情緒障礙人群的心理特征,幫助罪犯了解自身情緒問題背后的心理原因,主動適應情緒變化積極調試自我并拓展了解決情緒問題的方法,旨在營造和諧的改造氛圍,維護監內安全穩定。”
開展團體心理健康教育
“女性罪犯情感敏感,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監獄下發了《罪犯團體心理輔導手冊》,細化監區的心理輔導工作全流程。同時監獄建設“一監區一心理咨詢師”平臺,搭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網絡。糾正罪犯錯誤的認知、扭曲的情感需要更耐心、更科學的心理輔導,這樣的平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十監區教導員王夢表示。
“今年以來,我們與南京審計大學協作,組織15名民警接受校方專業培訓,聘請22名教授、老師擔任監區心理咨詢師,雙方定期開展活動,將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訓納入高校專業培訓體系。”教育矯治支隊支隊長王躍說:“與省法院、省婦聯協作,開設心理咨詢信箱,有針對性組織團體輔導和個體心理疏導,及時疏導化解心理問題。同時,不斷強化已有‘海星’工作室品牌,結合新平臺打造‘監區-科室-監獄’三級工作機制,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運行。持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不負春光從心出發’、‘了解抑郁對抗抑郁’等心理團輔活動和普適性心理健康教育。舉辦民警講評教育評比2期,矯治個案交流4期,心理健康專題培訓6期,促進提升民警心理危機干預水平。”
聯合外部師資力量開展心理輔導
據悉,鎮江女子監獄將持續深化對外協作機制,重點在精準結對幫扶、民警業務技能培訓、個體與團體心理輔導、思想政治宣講和理論研究等方面聚工作合力,打造教育改造拳頭力量,共同促進教育改造質量提升,服務社會綜合治理。
向美向善記錄酸甜苦辣的“心路”
“本周我最大的收獲是通過了兩門自學考試課程,最想解決的問題是改正自己懶惰、僥幸的心理狀態,達到自己階段性的改造目標。我想對警官說:‘感謝您一直以來的教育和鼓勵,這才讓我沒有放棄自己,我一定會好好努力’……”
“天氣冷了,不知道媽媽的身體怎么樣了,她的關節一向不好,如果不是只記得一念之差將手伸向了不該是自己的錢財,也許此時我正在和父母一起構想新年的計劃,我真的好后悔做那些事……”
“本周能夠遵規守紀,上一次分管警官給我的改造批注是:‘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做到’。這句話我想了很久,發覺很多時候我都沒有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而是‘寬以待己,嚴于律人’,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下來將會好好改正!”
打開四監區罪犯這一本本《改造周記》,字里行間都是對當下的感悟,對新生的期待,暈開墨跡的淚漬更無聲表露了她們的悔恨之心。
罪犯撰寫改造周記
四監區民警武子渲表示:“感情,對女性罪犯來說尤為重要,修補家庭裂痕,修復親子關系,協助家庭解困……她們大多數的改造波動都來自情感困擾,提早發現,及早解決這些問題,會對女犯的改造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監區監區長梁勤表示:“我們是《罪犯教育改造周記》矯治項目的試點單位,該項目集成教育改造、監管安全,獄內偵查、生產勞動等工作需求,利用圖、表、文字形式,將罪犯心理動態、改造表現、思想波動、當前訴求,以及民警指導等要素全部納入其中,通過建立民警批閱制度,營造‘育人導師氛圍’,著力夯實分管民警與罪犯直接、及時、有效的溝通渠道,強化‘點對點’針對性教育,提升改造工作質效,促進罪犯歸正向好。”
“該項目是為了進一步加強‘三問三書三觀’教育,深化個別教育攻堅,切實提高民警個別教育效果,促進罪犯教育改造質量提升。根據所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工作部署,經前期調查研究、座談交流,近日教育矯治支隊在所監范圍內,逐步應用推廣《罪犯教育改造周記》矯治項目,試點應用取得初步經驗后,再針對性優化完善,計劃于2024年在所監全面推廣,并納入該年度教育改造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教育矯治支隊副支隊長王俊補充道。
對罪犯進行個別談話
且思且行,感悟刻骨難忘的“心得”
“我也曾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親朋好友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卻因為一念之差,放縱人生,成為了一名罪犯。在扼腕嘆息的同時,我也在每個深夜不停地質問自己:事到如今,我該去往何方?”
“重獲新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每當我克服一個困難,新的挑戰又會出現,每當我情緒低落,或者改造不順利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母親三年多來從不間斷的信件,一遍遍溫讀,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
“我的文化程度可能不是很高,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我是最倒霉、最辛苦的那個人。但是通過一次次監區的活動,一堂堂教育課,我開始思考我究竟能為我的家人帶來什么,我能夠創造什么價值。當我開始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待問題的時候,我才發現我才是最對不起家人的……”
為進一步深化認罪悔罪教育,發揮閱讀療法在矯正罪犯不良認知和行為方面的作用,不斷拓展“和潤”教改品牌內涵,鎮江女子監獄組織改造表現積極的罪犯參加“大墻里的人生思考題”座談會,讓每一名罪犯暢談改造的心得,感悟家人的關心關愛,體會警官的期望和希冀。
“這是日常改造之外的‘提升題’,我們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引導罪犯發自內心地明白‘為什么要改造’‘改造成為怎么樣的人’等問題,不斷激發她們的改造信心,勵所有女性罪犯要一直與善良、溫柔、賢惠和慈愛為伍,用真誠悔過的心、腳踏實地的行和未來可期的信,書寫屬于自己也屬于家人和警官所希望的人生答卷。”八監區民警李沐陽這樣說,李沐陽同時也是“和潤講師團”的一員,打造這一系列活動的,正是鎮江女子監獄精心組建的民警講師團。
開展大課教育講評
據教育矯治支隊民警陳小杭介紹,鎮江女子監獄圍繞“改造人”需求,以建設育人導師團隊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暨南講師團、教轉攻堅團、心理咨詢團、風險評估團、教育新媒體團、社會綜治團等“7個專業團隊”建設,重點加強“教育矯治六類資源庫”建設。主要包括:教育師資庫、教育精品課程庫、教育活動資料庫、教育改造成果庫、教育改造案例庫、社會志愿資源庫。同時,鎮江女子監獄還通過積極開展教育改造案例庫的總結交流,探索個別教育規律、方法和技術,對個別教育工作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推廣,切實體現案例的針對性、過程的曲折性、方法的指導性、轉化的實踐性。
開展教育改造案例庫總結交流
近年來,鎮江女子監獄針對女性罪犯心理的特殊性、復雜性,營造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倡導尚學、尚善、尚美。
“緊扣新形勢下教育改造工作的難點,結合女性罪犯的身心特點和改造需求,深入調研、集體會診,不斷尋找適配性強、改造效果好、帶動作用大的改造方法,努力探索建立高質效、可復制、易推廣的教育矯治模式,從‘解剖’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把一線‘金點子’轉化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更好。”教育矯治支隊副支隊長石敏說。
詩教潤人點亮指引前行的“心燈”
“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
我充滿了愧無地自容
我無限的悔心房枯萎
每一次教育每一回關懷每一絲溫暖
這是希望的燈……”
這是鎮江女子監獄“誦讀經典暢想未來”音詩畫比賽現場,十一監區罪犯結合自身改造經歷在民警的指導下,創作表演的組詩《燈》,表達了奔向美好明天、開創人生夢想的真摯渴望。
十一監區警隊長鄭秀娟介紹說:“《燈》的創作分為三個層次,‘母愛之燈’講述了女性罪犯對親情的渴望,‘自新之燈’表達了她們認罪悔罪的決心,‘英雄之燈’展現了她們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學習成效,熱愛祖國,遵守法律,明確改造方向,告別舊我,心懷未來,走好改造之路。”
“加油!加油!”一陣陣加油聲在比賽現場響起,罪犯在相互鼓勵和團結奮進中增強了改造自信,在自我成長和共同進步中增添了改造動力。
開展“誦讀經典暢想未來”音詩畫比賽
“我是十二監區的罪犯,這次拿到第一名真的非常高興,詩朗誦的題目是《我們》,就講述了我們這些罪犯不同的年華、黑白交錯的人生軌跡的真實故事,也表達了我們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的決心和信心。”十二監區罪犯楚某某傾訴著自己的滿腔喜悅和改造決心。
據悉,近年來,鎮江女子監獄積極打造“和潤”特色品牌,不斷探索教育改造罪犯的科學方法,將“教育一名罪犯、挽救一個家庭、安寧一片社區”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理念融入到教育改造各方面,不斷豐富手段和方式,針對女性罪犯改造需求,切實發揮以文育人功效,從犯罪動因、改造表現等靶點問題全新認知,實現改造需求精準供給,促進改造工作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從“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的差別化改造轉變。持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進女性價值觀教育規劃,構筑符合女性罪犯的教育改造體系。緊盯服刑改造全周期和關鍵要素,將服刑適應、家庭指導、人際關系等納入教學目標,用好10項教育清單,設立“懺悔日”,強化認罪悔罪,深化學習反思。
利用親情開放日開設監區課堂
通過加強“監舍-監區-監獄”三級文化宣傳陣地和融媒體教育網、“心苗”藝術中心、“暨南”電視臺、“心聲”廣播站、導航報、《江南岸》期刊、公共文化墻七大平臺建設,深挖民警專業專長,探索構建“監獄集中教育+監區特色講堂”教學體系,通過線上視頻講座和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常態化制度化推進罪犯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靈活、更貼實際的教育改造方式,促進罪犯主動學習、自我矯正,不斷強化罪犯“五樹立”“五認同”。
“心聲”廣播站制作改造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