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辦結矛盾糾紛12.52萬件,辦結率96.5%,蘇州用心用情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時間:2024-01-22 21:09來源:新華日報責任編輯:余暉楊
            本文刊登于11月27日《新華日報》

            蘇州平安建設再添“金字招牌”。

            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光榮入選。這是繼連續六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稱號,三次被中央綜治委授予“長安杯”,獲評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等榮譽稱號后,蘇州又一次獲得殊榮。

            重磅榮譽頻頻加身,折射出蘇州高質量平安建設的精彩實踐,也成為蘇州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注腳。

            進入新時代,蘇州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抓手,持續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征、符合區域特點的發展之路。

            科學謀劃

            為高效調解提供制度保障

            截至今年6月,蘇州10個縣級市(區)、97個鎮(街道)、2259個村(社區)全部建成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并將結果運用到年度平安建設考核體系;今年以來,全市各級矛調中心共受理調處矛盾糾紛12.98萬件,辦結12.52萬件,辦結率96.5%;全市兩級法院訴前分流調解糾紛14.08萬起,調解成功4.94萬起,訴前調解成功率35%……翻閱蘇州最新的基層社會治理成績單,其中一組數據格外引人注目。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蘇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超前謀劃。蘇州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黃愛軍表示,蘇州作為經濟大市、人口大市、工業大市和開發大市,與之相伴的是基層社會治理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唯有進行科學謀劃,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對江蘇提出“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重大要求,強調“江蘇必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蘇州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健全完善縣級市(區)和鎮(街道)兩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的實施意見》,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不竭動力。《意見》明確提出縣級市(區)和鎮(街道)兩級矛調中心的建設目標、六大主要任務、五項保障措施,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新實踐制定任務書、精繪路線圖、列出時間表。

            有了頂層設計,還需規范化的運行機制加持。蘇州先行先試,發布全國首個《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與管理規范》地方標準,印發建設工作方案和運行工作手冊(試行)等文件,文件清晰列出接待受理、登記流轉、調處化解和評價考核工作規程,并建立聯席會議、領導接訪、分級化解、協同聯動、三調銜接、跟蹤回訪、督查考核等機制,構建了矛盾糾紛處置全周期閉環。

            受理、流轉、辦理、反饋、評價……如今,蘇州打通了陽光信訪、人民調解小助手、12348線上視頻調解、江蘇微解紛小程序、蘇解紛非訴服務等平臺數據,打造了蘇州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平臺,實現了各項業務閉環,為基層治理打開了一扇窗,有效增強了矛盾糾紛的化解能力。

            源頭治理

            把非訴訟機制挺在前面

            “老羅非常有耐心,將問題逐一梳理出來,先上門征求意見,再帶著大家一起逐條商議,把我們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真的讓我們很感動!”近日,家住姑蘇區金閶街道三元一村的毛阿婆對街道司法所羅悅生經手調解的一則鄰里糾紛結果非常滿意。

            原來,該村有一棟居民樓因公共排水管道生銹,導致二樓住戶的家里出現漏水現象,需要更換管道。但由于是老舊小區沒有公共維修基金,管道更換費用,包括鑿墻施工費用需要整棟樓的5戶業主平攤,未受漏水影響的住戶不愿意負擔相關費用,漏水維修問題陷入僵持。

            “對于這樣的問題需要打‘感情牌’!”長期扎根基層的人民調解員羅悅生十分熟悉這個道理。為此,他前后十余次“爬樓”上門做工作,同時,利用社區里的“馬扎凳議事會”調解品牌,將業主、社區、物業組織起來,讓大家敞開心扉說出顧慮和解決的辦法,最終既解決了老問題,又維護了鄰里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蘇州,人民調解員從一個“老羅”,到一批“老羅”,他們成為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蘇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鄧根保說,近年來,蘇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探索出矛盾糾紛“全周期管理”的“四步診療法”。

            聚焦“治未病”,突出事前防范。組織開展社會矛盾糾紛隱患大排查大整治,使“隱患發現在網格、矛盾化解在網格、小事不出網格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

            聚焦“治初病”,強化前端調處。高標準推進以“無訟、無訪、無案、無黑、無毒”為目標的“楓橋式村(社區)”建設,對照“五無”標準,每年開展蘇州市“楓橋式村(社區)”建設達標考核。截至2022年底,全市60%以上的村(社區)通過“楓橋式村(社區)”建設達標驗收。

            聚焦“治已病”,落實法治保障。深入推進訴源治理,全市法院派出訴服中心團隊入駐縣級市(區)“一站式”矛調中心,提供調解指導、司法確認、速裁快審等一站式解紛服務。在全市組建“人民調解專家庫”,建立人民調解員實訓基地,創新建立100多個“融訴驛站”等線上矛調工作站。

            聚焦“治愈病”,加強事后治理。建立調解協議、仲裁裁決執行情況跟蹤回訪機制,督促當事人及時履行協議和裁決。建立糾紛化解與法律幫扶、社會救助、司法救助銜接機制,幫助當事人落實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司法救助等政策。大力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認罪認罰律師見證、法律援助負面清單,嚴格落實“應援盡援、應援優援”。

            從“治未病”到“治愈病”,蘇州基層社會治理“四步診療法”聚焦源頭預防、前端調處、實質解紛、后期修復等重點環節,將矛盾糾紛止于未發、解于萌芽、終于始發,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在全周期訴源治理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多元化解

            讓矛調凝聚強大合力

            初冬午后,位于吳江區中山南路1788號的吳江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公共服務大廳,秩序井然。隨著語音提示,等待區的來訪群眾手拿取號單,漸次走到相應窗口表達訴求,尋求解決之道。

            作為蘇州市首家“一站式”矛調中心,吳江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通過多領域整合機構、多主體協同參與、多維度健全機制,推動了矛盾糾紛高效處置,讓群眾“進一扇大門,消所有怨氣”的初衷成為美好現實。中心自2022年6月啟用以來,吳江區矛盾糾紛總量同比下降11.8%,調處時間壓縮62%,調解成功率達99.6%。

            如今,放眼全蘇州,各縣級市(區)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實現全覆蓋,中心按照“前店+后廠”的思路,在“前店”公共服務區,按常駐、輪駐、邀駐進駐條線部門;在“后廠”集中辦公區,根據實際條件,提供矛盾糾紛全口徑受理、全周期調處和全要素服務。截至目前,蘇州全市各縣(市、區)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入駐部門共計300家,其中常駐94家、輪駐92家、邀駐114家。

            除了矛調中心,蘇州各地還因地制宜設立各類調解工作室,太倉市沙溪鎮鄉音調解室就是其中之一。在鄉音調解室,調解員趙阿敏正在對一起河南老鄉的糾紛進行調解。務工人員王某和張某來自河南杞縣,同住一層樓對門,雙方因垃圾堆放問題引發糾紛。趙阿敏將雙方約到鄉音調解室,發揮鄉情、鄉音優勢,緩和雙方的情緒,接著從情理法角度用家鄉話分別做著雙方工作。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太倉市沙溪鎮副鎮長尹旸艷介紹,河南杞縣籍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和企業、本地居民之間,因勞資問題、租房問題等產生的各類矛盾糾紛比較多,沙溪鎮為此成立鄉音調解室,邀請社區民警、勞動爭議調解員擔任兼職調解員,同時將杞縣籍企業家、黨員、有威望的工人吸納為特邀調解員,通過開展矛盾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申請法律援助等,讓外來務工人員更好地融入“第二故鄉”。

            鄉音調解室、老兵調解室、老法官調解室……當前,名稱各異的調解組織,成了群眾的“說理地”。

            在昆山市淀山湖鎮,遇到難題,上“公眾評判庭”評一評,成為當地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的共識。不久前,該鎮民和村村民陳女士滿臉愁容來到鎮調委會,請求調解。陳女士是孫氏老夫婦的養女,主張農房翻建,但老夫婦擔心老宅翻建后歸給養女無收租收益等原因予以拒絕,雙方產生糾紛。

            調解主持人根據雙方陳述,總結矛盾焦點,隨后由村法律明白人、村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公眾評判員依次發表觀點……通過“公眾評判庭”,一場持續一年之久的矛盾糾紛在一個半小時內得以化解,老夫婦同意老宅翻建,并將新房給予養女陳女士,陳女士則同意履行贍養義務。一起家庭糾紛,牽動多人參與。“因為每一個合理訴求,都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緊密相連。”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淀山湖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單振春說。

            蘇州積極創建勞模調解工作室、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派駐調解工作室等調解組織,匯集1.2萬余名人民調解員,有力促進了矛盾糾紛的高效化解,大幅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法治筑基

            給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作為經濟大市,如何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蘇州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面臨的現實考題。

            “雷律師,我這邊有個老客戶一年多時間不付貨款,對方一直說自己很困難,因為老客戶的貨款被其甲方拖欠,一環套一環,導致他也沒錢付給我們,這要怎么辦?”姑蘇區“法潤新灣”項目助企法律服務專班律師雷強強常常收到轄區企業主的咨詢。

            企業有困難,法律服務專班來幫忙。雷強強立即與咨詢者提到的五金商行客戶取得聯系。在弄清楚事情來龍去脈后,雷強強通過發律師函、調解等一系列法律程序順利為該五金商行客戶追回70余萬元貨款,五金商行客戶收到貨款后,及時支付了其下游委托企業的10余萬元貨款。

            引進法律專業人士,為企業“輕裝快跑”添能蓄力,是蘇州結合區域特點,實現矛盾糾紛不上交,著力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的縮影。截至2023年6月底,蘇州各類經營主體總量達291萬戶,居江蘇省第一。如何面對各類經營主體規模大等帶來的治理難題?蘇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周斌偉說,蘇州緊扣“發揮法治保障作用”要求,全面提升執法司法服務質效,依法保護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奮力將法治打造成為營商環境的最硬內核,保障各類經營主體放心投資、安心經營、放心創業。

            事實上,蘇州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有著良好的基礎。從全國首創、動態調整以經營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的《蘇州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標體系》,發布《蘇州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數評估報告》,到探索建立政府對受突發事件影響的經營主體救助、輕微違法免罰清單、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清單、停產停業提前通知公告等制度,蘇州為保護企業及經營者合法權益提供優良法治保障。

            平安建設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1日施行的《蘇州市平安建設條例》,是江蘇省首部平安建設地方性法規,全國普通地級市首部平安建設專門立法。《條例》從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角度,明確加強“楓橋式村(社區)”建設等,還對網約車平臺、無人駕駛等新興業態的安全管理作出規定,明確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動協同,促進區域一體化建設。

            蘇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加碼。今年初,蘇州出臺政法機關保障“企業敢干”十項舉措,圍繞“依法嚴厲打擊涉企犯罪、加強執法司法保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企業合規和信用修復”四個方面,保障“企業敢干”。為解決涉企矛盾突出問題,蘇州將涉企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納入多元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引入市場化調解組織,為民商事糾紛提供更加專業精細的定制化服務。同時,建立三級勞動爭議人民調解組織網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引入專業力量開展勞動爭議調解工作。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賢興表示,蘇州在基層治理方面積極探索,敢于創新,積累了諸多經驗,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地解決問題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復雜多變的基層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賦予了“楓橋經驗”更多時代特征和本地特點,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hdzq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