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為目標,以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為抓手,充分發揮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不斷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從源頭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筑牢人民群眾可感受、能體驗、得實惠的法治根基,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河口綻放新光彩。
資源賦能,打造解紛“終點驛站”
河口鎮整合平臺資源,建設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提檔升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平臺,實現從“多平臺”向“一中心”轉變,成為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終點驛站”。
一是“一體化”建設,整合調解資源。設置綜合接待大廳、人民調解室、心理咨詢室等,為來訪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矛盾化解等服務,打造對企服務工作室,統合各類資源處理涉企矛盾糾紛,促進矛盾糾紛前端治理、專業化解。
二是“全周期”管理,實現工作閉環。定期召開分析研判會議,加強重點領域矛盾風險信息搜集、預警、研判,對發現的苗頭性問題提前介入、提前處置;強化中期應對處理、后期反饋修復,努力形成風險預警、疏導處置、調處化解、跟蹤回訪的糾紛化解工作閉環。
三是“調解+N”服務,提升調解成效。積極引導“三官一律”、法律工作者等專業力量為矛盾糾紛化解提供咨詢服務和法律建議,大力推廣“調解+公證”“調解+仲裁”“調解+行政復議”等組團式糾紛化解模式,及時吸納“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五老”、“法律明白人”等群體參與調解,助力糾紛高效化解,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分層賦能,保障主體責任落實
河口鎮共建立鎮村人民調解委員會14個,打造韓國文個人調解工作室1個,商會商事調解工作站1個,企業調解室3個,配備專職調解員17人,兼職調解員72人,構建起基層人民調解網絡體系,助推矛盾糾紛分層分類化解,最大限度、最高效率解決矛盾。
一是以網格為“前哨所”,實現簡易糾紛“一網調”。督促網格員通過上門走訪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對于收集到的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并24小時內上報,確保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調處、早化解。
二是以村級為“中轉口”,實現一般糾紛“一線調”。村級調委會負責日常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對群眾訴求第一時間上門處理,對于較大矛盾糾紛迅速響應、及時上報。
三是以鎮級為“終結端”,實現復雜糾紛“一站調”。鎮調委會負責重大事項的矛盾糾紛調處,召集派出所等有關部門、律師、法律顧問、專職調解員等進行會商研判,精準施策、合力化解。
“五治”賦能,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河口鎮積極探索“五治融合”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創新,以融“河”黨建為核心,打造“黨建+調解”新模式,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一是政治引領,推行“三事三門”工作法,即網格主動“問事”、網格集中“議事”,網格及時“辦事”,優秀黨員“上門”、黨員中心戶“敞門”、網格驛站“開門”,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使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二是自治強基,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援法議事”等機制,引導村民參與基層治理,讓群眾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培育法治思維,凝集民主力量,共享法治成果。三是德治先導,大力倡導“和為貴”理念,將崇德尚法的新鄉賢納入人民調解隊伍,引導村民講法理、講道理、講情理。四是法治保障,加強普法力度,培育“法治帶頭人”,提升群眾法治觀念,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習慣。五是智治支撐,搭建鎮村“網格化數字系統管理平臺”,依托“雪亮工程”、“警網融合”系統,建立大數據和制度化研判機制,定期分析、通報、推送矛盾糾紛預警信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