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為江蘇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的重要一年,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建洋在2023年省委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政法機關的歷史使命,奮力推進江蘇政法工作現代化。
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把調研過程中的成果,通過媒體報道方式反映出來,這有利于全社會集思廣益,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對國家社會治理、中國式現代化等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日前,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新聞宣傳部門聯合江蘇法治報推出《推進現代化法治譜新篇——全省法治一線沉浸式互動式融媒體新聞行動》。記者將深入江蘇政法機關基層、法治建設一線,生動、鮮活地反映我省各縣(市、區)政法機關、政法干警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學習發揚“楓橋經驗”等方面的創新探索、生動實踐和感人實例,同時邀請基層單位所在縣(市、區)政法主官點評采訪內容,總結工作經驗,開展對話訪談。
“昨天晚上,老王果然反悔了,又提出了新的調解要求。”6月1日,記者在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丁卯人民法庭采訪完的第二天,庭長曹涌打來電話,口氣里透露出一絲可惜。就在前一天,記者在丁卯法庭實地體驗了“一體共建”治理模式,感受到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探索和創新,也探究了62.49%的訴前調解成功率背后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2022年底,丁卯法庭與丁卯街道共建“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拓展法庭功能定位,將司法職能嵌入和融合于基層治理的各類資源之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3年5月31日早上,走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這里的熱鬧出乎記者的意料,法庭與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合署辦公,內設網格化服務管理、群眾來訪接待、矛盾一體化調處、公共法律服務等窗口,區司法局和街道還選派了坐班人民調解員提供服務。
“一體共建”的最大好處就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借助屬地政府、行業協會、網格員等力量,文書送達、查人找物、矛盾化解、執行風險防控等,都更加便捷和高效。”曹涌介紹。

記者跟隨著曹涌在指揮中心走了一遍辦事辦案流程。“導訴臺工作人員會根據群眾的訴求或糾紛的性質,引導分流到多元解紛訴訟服務工作站或是‘宜調解中心’的訴調對接辦公室。”
易解的糾紛就地化解,難解的糾紛導入法庭訴前調解區處置。如果訴前調解無效,再進入末端審判區訴訟解決,形成解紛全鏈式閉環。
整個閉環在“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就能全部搞定,實現了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最多跑一地”。
方便當事人還不止于此,2022年,丁卯法庭還在社區設立了多元解紛訴訟服務工作站,把法庭搬到社區,把調解室搬到社區。
“今天的這起離婚案件安排在谷陽社區進行調解,就在當事人家附近,當事人的父親老王過來,給他單獨調解。”曹涌介紹。
老王的兒子與兒媳結婚多年,并育有一子一女,男孩現已成年。后老王的兒子發生事故構成二級傷殘,兒媳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兩個孩子一直由老王夫妻倆出錢出力照顧。2021年9月,兒媳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法院判決不予離婚。2023年4月,兒媳又一次提起離婚訴訟。
這一次,雙方同意離婚,但是對于男方傷殘以后女方應盡的扶養義務、婚生子女的撫養費、房產分割等問題,雙方仍爭議較大。在調解過程中,女方愿意補償部分費用,但雙方對金額和給付時間一直未能達成共識。
法官助理屈子然負責這個案件的輔助工作,他表示:“家事糾紛涉及到情和理,所以調解的難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這個案子曹庭長和人民調解員、社區副書記,前前后后調解了五六次。直到昨天晚上,周老師還在給老王做工作,打了40分鐘的電話。”

周老師是鎮江鼎鼎大名的全國模范調解員周秀琴,丁卯法庭專門設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個人調解工作室,74歲的她依舊奮戰在調解一線。
上午10時,在谷陽社區會議室內,周秀琴和谷陽社區副書記王宏已經先行跟老王拉起了家常。
目前調解的進展情況是:女方補償男方2萬,女兒歸男方,女方支付每個月1500元的撫養費。但支付方式和時間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曹涌預估:“今天再調一下應該差不多了。”
“兩個孩子的所有費用都是我們出的,還有房子的貸款,之前他們還不上,銀行找上門,都是我們幫還的。”老王依然忿忿不平,“況且我兒子傷殘以后,她都沒有回來照顧過他。”
“老王,對方同意補償的2萬,在你們雙方簽調解協議的當天,她先帶5000元或者7000元過來,然后到明年6月底之前再一次性付清,分兩期給付,你看這樣行不行?”曹涌問。
“我之前提的是先給1萬。”老王不太樂意。
“老弟,昨天晚上跟你說過了,現在對方經濟有困難,一把頭拿不出1萬來。”周秀琴繼續跟老王解釋。
“那房子什么時候能過戶呢?”老王問。
“這個房子的貸款什么時候還完了,我們會通知她配合過戶。”曹涌解答道。
“那到時候我怎么找她啊?”老王有點擔心。
“這個你放心,你來找我們,我們負責執行,讓她協助你們過戶。包括如果之后1500元的撫養費她不履行的話,你也來找我們,法院會采取強制措施來執行的。”曹涌進一步解釋。
“王師傅,鑒于你兒子的特殊情況,社區會將你們家納入重點關愛人群,你們有什么困難還可以過來找我們社區。”王宏進一步給老王吃定心丸。
“你要是覺得我提的這個方案可以,我下午就來跟對方溝通。”曹涌征求老王的意見。
“好吧,我問過人的,曹法官口碑很好的,我相信你。”老王說。
本以為這起案件可以畫上句號了,沒想到,第二天,老王還是反悔了。

一起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家事糾紛,調解了這么多次,依然懸而未決。“判決確實很簡單,但是這種家事糾紛判決以后往往很難做到案結事了,反而會帶來一系列的遺留問題,所以調解對當事人來說是最好的方式。”曹涌介紹,“不過,大體方案已經敲定了,就一些小細節,相信很快就能調解結案了。”
記者手中的《丁卯法庭“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活動進展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今年1月至5月,共有1109件糾紛進入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其中693件化解在訴訟前端,訴前過濾成功率62.49%。不禁感慨,這數據看上去如此輕描淡寫,誰又能想到背后竟包含著基層一線法官、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社區工作人員這么多的心血呢!
【主官點評】
鎮江經濟開發區人民法院院長張子敏:
在深入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工作中,我們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丁卯法庭主動適應社會矛盾新變化,積極探索“一體共建”,突出“深度融入”。通過推掉與街道為民服務中心間的一堵墻,實現“物理”上融入,與街道共建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打破了部門之間信息壁壘。在街道黨工委統一領導下推進解紛工作,實現工作上融入街道綜合治理體系。“融入”促進了雙方工作理念的轉變,也實現了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最多跑一地”。融入共建后,全國人大代表魏巧、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周秀琴先后在法庭設立專門調解工作室,加上西苑社區多元解紛訴訟服務工作站,“六大市場”訴調對接工作室等站點,一同建成了“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一站式分層遞進解紛機制,為基層民眾化解婚姻家庭、相鄰關系、物業服務等常見糾紛提供了強大助力。
街道、社區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丁卯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城鎮法庭的職能定位,把“案結事了”、依法實質性化解糾紛作為目標,持續推進“調立審執”一體化,就地立案、就地調解、就地審理、就地執行,著力辦好老百姓“一件事”。通過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堅持把訴調對接的“調”再向前延伸,不僅有效拓展了多元化糾紛解決的渠道,還形成能夠輻射法庭轄區的司法便民服務網絡,努力做到既“抓末端、治已病”,又“抓前端、治未病”,促進基層治理從“化訴止爭”向“少訟無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