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聽說有商家破產跑路,這讓正在給兒子選擇培訓班的李女士顧慮重重。在一家培訓機構人員的介紹下,李女士登錄了一款名叫“預付監管”的小程序。小程序中的商家全部在政府備案,消費者預付的資金由銀行存管,發生風險還有保險機制負責兜底。“有了政府的正規監管,讓我有了交錢辦卡的底氣。”李女士說。
圖為商家在向消費者介紹預付費監管平臺。
李女士說的“預付監管”小程序,正是北京市石景山區自2020年以來探索形成的預付費監管服務模式的一個縮影。面對預付式消費模式存在的種種亂象,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批試點的石景山區,通過建章立制、科技賦能、寓管于服等綜合施策,全力打造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預付式消費監管服務新模式,不僅讓群眾少了后顧之憂,也讓商家有了彰顯自身信用的平臺,更讓信用可以換來貸款貼息等金融政策福利。
這樣的改革創新,也直接推動了北京市的立法進程,去年出臺的《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中,建立預付卡預收資金存管制度等諸多條款正是源于石景山的法治化實踐。在近期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名單中,預付式消費監管創新的“石景山模式”位列其中。
建章立制
法治化破解監管難
為何要對預付式消費“亮劍”?石景山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劉海濤列舉出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石景山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共辦理涉預付費類工單超過同期受理案件總量的10%。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后,預付式消費的投訴量急速增長,對這一消費模式的有效監管刻不容緩。
“預付式消費涉及多個行業領域,僅靠政府某個部門單獨執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劉海濤認為,要破解預付式消費的市場亂象,必須堅持依法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圍繞共治共建共享的總目標,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法。
按照這一思路,石景山區依托全面依法治區協調機制,成立了由區委政法委牽頭、14個行業部門和9個屬地街道為成員的預付式消費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
經前期調研評估,2020年9月,石景山區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臺上線測試,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文件。平臺參考商務部于2012年發布的相關管理辦法,要求所有入駐商戶必須將消費者預付金額的20%納入銀行存管。平臺提供辦卡消費、退費、商戶信用查詢和維權投訴等功能,實現了“事前查詢、事中留痕、事后維權”的監管閉環。
“平臺剛出來的時候,企業多持觀望態度。”石景山區委政法委綜治督導科科長許鵬說,由于法律依據不足,政府不能強制要求商戶加入平臺,只能多加引導,努力讓信用好的商戶起到示范作用。
機制創新也推動了北京的立法進程,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記錄、保存平臺內經營者預付卡的交易資料,建立預付卡預收資金存管制度,經營者發行預付卡超過一定數量、金額規模的應當向行業主管部門備案……2022年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中,不少條款內容均源于石景山對預付卡市場監管的引領性改革。
科技賦能
建法治監管新模式
嘗試加入平臺后,石景山區金海藝術培訓學校校長程晨把相關標識擺在了學校門口的顯眼位置。“里面有信用履約狀況,所有家長都會通過這個平臺來消費。”程晨說,加入平臺是和政府的一次“深度合作”,家長們可以更放心地在這里消費了。事實上,20%的銀行代管資金并非一直不能使用,隨著消費的進程,被監管資金就會按比例動態“解凍”。同時,對于平臺研判存在較大風險的商家,資金監管比例會隨之上浮至40%。
有了部分商戶的先行示范,也吸引了其他越來越多的商戶上平臺注冊運營。平臺自2020年9月上線至今,已有880家企業入駐,發卡9萬余張、預收資金1.7億元、存管資金達1300余萬元。
除了資金監管,石景山還推動該平臺建立了可信企業掛牌機制、重大風險會商機制等,并與“12345市民服務熱線”“石時解紛”兩個平臺對接,構筑起預付費市場的信用體系。
2022年3月,消費者滕某登錄平臺購買了1萬余元的書法課程包。同年6月,培訓機構倒閉,滕某第一時間通過平臺申請退款。商戶收到申請后,次日就將剩余的7920元課程費用進行了全額退還。在監管平臺的助力下,其他100余名消費者也全部順利實現退費。
遇到問題好退費,只是這一平臺的基礎操作。據了解,目前石景山區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臺已運用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建立起智能化監管新模式。通過打通各平臺數據,可及時感知預付企業經營、發卡、資金等異常,打造全區預付費風險綜合感知“一張網”,實現“風險預警聯防聯控、金融保障對沖風險、法治化解持續追溯”的預警功能。
截至目前,通過平臺成功實現退卡退費訴求的已有450余起,為消費者挽回損失137萬余元。此外,平臺還向政府部門提交重大風險預警報告5份,大幅降低了企業爆雷帶來的風險隱患。
寓管于服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多虧了這筆貸款,幫我們順利渡過難關。”某音樂培訓機構負責人在石景山區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臺的幫助下,拿到了30萬元的紓困資金,目前已恢復正常運營。
據了解,為有效緩解受疫情影響的預付費企業經營壓力,石景山區綜合消費者評價、12345投訴、經營信譽等情況,建立了優質企業“白名單”、聯合銀行和擔保公司設立5000萬元融資紓困資金池等多種方式,為區內預付費企業紓困幫扶,幫助企業平穩健康運行。根據優惠政策,“白名單”企業可享受“免申即享”,并給予最高50%貸款貼息,對餐飲、文化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擔保費率更降低至0.5%,并給予最高免收3個月擔保費支持。
此外,石景山區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履約保證保險”,預付費企業可通過“一卡一保單”的形式為消費者預付費投保,最高可保障消費者預付費余額50%的權益,幫助預付費企業抵御經營風險,減少消費者后顧之憂。
就這樣,預付式消費監管與優化營商環境相輔相成,有機融合,讓石景山區預付式市場實現了根本轉變。
“吃百姓飯,穿百姓衣,解百姓憂。”石景山區委書記常衛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法治政府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石景山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盯老百姓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為民解憂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全面依法治國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記者手記
“這個商圈提供美容服務的有幾十家,誰加入了這個平臺,信用值高,消費評價好,我當然就會首選,為的就是一個安心。”對于石景山區的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和服務平臺,記者從群眾嘴里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以往消費者辦完卡,消費一次也就簽個字,時間一長到底用了幾次根本記不清,沒少扯皮,但這個第三方小程序將消費情況進行留痕,對消費全程掌握就非常清晰了。”對于商家,平臺幫他們的這個忙是此前沒想到的。
在石景山區,記者看到了針對群眾這一急難愁盼問題的全新治理路徑,有建章立制推動立法、有多部門協同履職下的科技加持,更有寓管于服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新生態,換來的,正是讓群眾獲安心,讓商家嘗甜頭。